震撼欧洲的德国人

    马丁·路德

    “孩子们,当钱币落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你们的灵魂就飞上了天堂!”一个身穿红袍、胸前挂着银质十字架的红衣主教,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高声鼓吹着。

    下面站着的一大群观众马上发出“嘘嘘”的不屑声,有人开始大声喊道:“不要听他的胡说八道;我们可千万不要上他的当!”

    “照他这样说,屠夫都可成为天使了!”人们议论纷纷,渐渐散去。

    原来,罗马教皇借口修缮大教堂,派人到各地出卖“赎罪券”。宣称:人的灵魂要得到上帝的拯救,就要通过教会的帮助;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谁只要买了“赎罪券”,教皇就可以代表上帝免除他的罪行。这纯属是骗人钱财的一派胡言。

    几天后,维登堡大教堂前又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这回不是来买“赎罪券”,而是观看教堂大门旁的一张文告。

    “《关于‘赎罪券’的效能》……”有人大声念道,“……很显然,当穷苦百姓的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一些人的得利心和食欲心……”

    下面的人齐声喝彩:“写得好!”

    神甫听到声音后,立即从教堂冲出来,看到文告上的名字,怒道:“是马丁·路德!这个叛徒!愿主惩罚他!”骂完便落荒而去。

    马丁·路德,一四八三年生于德国一个矿业主的家庭,毕业于爱尔福特大学,学的是法律。后来,他又进神学院学习神学。一五○八年起,担任维登堡大学的神学教授。他到过罗马,亲眼看到教皇的腐朽和贪婪,因此,强烈反对封建教会的统治,提倡建立一个廉洁的教会。当他看到教皇竟无耻地靠出卖“赎罪券”骗钱的时候,实在忍无可忍,就在教堂门口贴出了这张《关于“赎罪券”的效能》的论纲,共九十五条,所以又被称为《九十五条论纲》,揭露教皇贪得无厌的嘴脸。

    论纲一出,很快风行欧洲,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激发了人民对教会的反抗。

    一五一九年,罗马教会的神学家约翰·艾克同马丁·路德在莱比锡展开了大论战。在路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的攻势之下,约翰·艾克狼狈不堪地败下阵去,这场大辩论无疑成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转机。

    一五二○年是宣扬路德学说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著作二百零八册,其中路德的著作有一百三十三册之多。被称作宗教改革三大论著的《致德意志贵族公开书》、《教会被囚于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都发表在那一年。在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击矛头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败,他矛头所指的是整个封建神权政治。他的学说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的教会组织,否定了奴役人们的圣礼制度和教会法规,提出建立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资产阶级廉俭教会,并在宗教理论上以资产阶级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义他律的宗教。

    这一切点燃了下层人民的热情之火,呼出了人们的心声。人民拥戴路德,以教皇为首的教会人员却对路德恨之入骨。一五二○年十月,教皇下诏书,勒令路德在六十天之内悔过自新,否则将开除他的教籍。

    马丁·路德并没有被教皇的淫威所吓倒,他坚定不移地说:“我坚持我的观点,决不后悔!”并走到大街上,手拿着教皇的敕令,慷慨陈词:

    “一百年前,捷克的神学教授胡司,为了反对教皇用‘赎罪券’搜刮教徒钱财,被教皇判为‘异端’,用大火活活烧死。现在,又轮到我了,我不怕,我相信上帝,相信真理,决不妥协!”

    围观的人群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热烈地欢呼着马丁·路德的名字。马丁·路德把教皇的敕令投入火中,敕令顿时化为灰烬。

    在场的人群欢声雷动。从此,马丁·路德成了德国宗教改革的著名领袖。拥护路德的教派就称为“新教”,以区别于罗马教皇的天主教。

    一五二一年一月三日,教皇宣布破门令,开除马丁·路德的教籍。

    马丁·路德针锋相对,写了一封公开信:《致德意志基础教贵族公开书》,建议德国脱离罗马教会,把教会的土地收归国有。可是,当时的德意志帝国皇帝查理,却站在罗马教皇一边,责令路德公开表示悔改。

    从此,马丁·路德的思想就如同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了德意志封建教会统治下的茫茫长夜,它否定了对教皇的崇拜,否定了教会对社会的最高统治权,顺应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改革教会、改革社会的愿望。

    查理五世、教皇等一帮人无计可施,只好蛮横地对路德进行人身迫害,宣布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路德无法立足,只好隐居到瓦特堡,从事圣经翻译。他选择的圣经翻译工作有着不可估价的积极意义。

    一五四三年,路德翻译的德文圣经面世了,海涅认为路德对圣经的翻译是“创造了德语”。路德所翻译的圣经是依照着未经后世篡改的希伯来文和希腊文原本。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思想武器。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他译的圣经使用的是德国语言,这种统一的语言成为联系德意志各邦的重要纽带。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当德国农民要把宗教改革变成一场推翻现存剥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时,路德退缩了,最后走向背叛,成为世俗统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写了《劝基督徒勿从事叛乱书》,又开始回维登堡讲道,平息骚乱,最后写了《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书》。他对待农民起义的态度由劝抚、调解到力主镇压。后来又叫嚣“无论谁,只要力所能及,无论是暗地里也好公开的也好,都应该把他们戳死,扼死,刺杀,就像必须打死疯狗一样!”丑恶狰狞的面目暴露无遗。路德彻底脱离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国蜕变成为世俗诸侯的工具。以路德为代表的市民阶级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仅在宗教形式上进行了一些改革。恩格斯说:“路德不仅把下层人民的运动,而且连市民阶级的运动也出卖给诸侯了。”

    一五四六年二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六十三岁。路德一生功过参半。他所发起并领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整个欧洲,永久性地结束了罗马天主教会对于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的宗教学说为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认为路德是他那个时代的巨人。

    闵采尔

    你知道德国的旗帜是什么颜色的吗?

    是黑、红、黄的三色旗。

    原来,在历史上,黑、红、黄是德意志民族统一的象征。在十六世纪,闵采尔领导的德国农民起义中,就有人高举着这三色旗进行战斗。

    闵采尔一四九○年出生在德国施托尔堡的一个手工业家庭里。幼年时,他的父亲被伯爵送上了断头台,惨遭杀害。十五岁时,闵采尔就在读书的中学里组织秘密团体,反对教会。后来,又在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和神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路德发表了声讨教皇的九十五条论纲之后,他积极参加宗教改革活动,到各地去宣传、组织。

    一五二四年夏天,德国土瓦本南部的农民,在闵采尔的影响下,拒绝为贵族服劳役。贵族就开始实施恐怖政策,四处抓人,抓住了就先把人的眼睛挖去,再吊在高高的橡树枝上活活吊死。农民们忍无可忍,在这年冬天开始了起义。闵采尔及其学生卫德提出了自己的战斗纲领《出简》,号召农民用武力推翻现有制度,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

    起义军以燎原之势迅速扩大,席卷土瓦本地区,形成了一支规模有三四万之众的庞大队伍。一五二五年三月,起义大军在梅明根举行集会,制定了《十二条款》。但这支起义大军中钻进了一个贵族希普勒,当时只因为他与其他贵族有矛盾,才浑水摸鱼地参加了农民起义。没想到起义军的《十二条款》要废除一切贵族的利益,希普勒想“我这不是自投罗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便动摇了信心,开始背地里同镇压起义军的将领特鲁赫泽斯相勾结,伺机破坏起义。

    五月,特鲁赫泽斯的剿杀大军兼程逼向农民起义军集结的海尔布隆地区。起义军的将领们还毫无所知,被蒙在鼓里,正在开会讨论制定《海尔布隆纲领》,一直讨论到天黑还未定夺。

    这时,特鲁赫泽斯的骑兵,在希普勒的配合下,直扑起义军的会议厅,一举捕杀了那里的农民领袖。同时,分兵围剿驻扎在附近的起义军队伍。

    alt

    闵采尔于一五二五年三月在缪尔豪森城亲自领导这里的起义,得到了广大农民和附近的萨克逊采矿工人、手工业者的支持,声势浩大,建立起“永久议会”,闵采尔被选为议会主席,缪尔豪森也就成了起义中心。

    闵采尔的军队攻破敌人的城堡,打下教堂,打下地主贵族的庄园,把教会的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和城市贫民。闵采尔每到一处就演说到一处,他说:“要坚决消灭领主,财产要归民。我们要向前不停地冲击,不能让刽子手把刀磨快了来杀我们。我们复仇的火要烧得更旺,复仇的刀剑要磨得更锋利。人人都拿起武器,杀尽一切吸血鬼、寄生虫!”

    由于闵采尔为首的起义队伍日益壮大,不但招致了反动军队的集中围剿,就连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也出面大骂起义军为“疯狗”,骂闵采尔是“大恶魔”。马丁·路德的信徒们四处活动,瓦解了不少起义农民的斗志。

    五月十六日,前来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诸侯部队几万人,偷袭了闵采尔的起义军,在弗兰肯豪森把闵采尔直接指挥的八千精兵包围了。有人劝闵采尔突出重围,他不听:“豺狼已经扑来,我要与它同归于尽!”于是四面御敌,经过十天十夜苦战,终因寡不敌众,在五月二十五日,闵采尔被俘了。

    诸侯军的将领乔治诱逼闵采尔投降,闵采尔大义凛然地说:“如果我会投降,上帝也会投降了!”闵采尔受尽酷刑后遇害,时年三十五岁。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的斗争业绩。虽然他已牺牲四百多年,弗兰肯豪森城那座用石块砌成的楼房,也就是闵采尔的临刑地,至今还妥善地保存着。经常可以看到一群群德国人和外国人,到闵采尔牺牲的那座楼房去凭吊和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