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网文档 本次搜索耗时 0.198 秒,为您找到 68080 个相关结果.
  • 全本曾国藩家书:上卷

    423 2019-09-22 《曾国藩家书》
    编者前言 曾国藩家书印行的版本不一,应该说各有各的特点。这部《全本曾国藩家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项,这三项也就是本书印行的理由。 第一,所收家书较多较全 一八七九年(光绪己卯年)开始印行的刻本《曾文正公家书》和《家训》,共收家书九百零三件。 一九八五年新编初版的《曾国藩全集·家书》,不再另立“家训”名目,共收家书一千四百五十九件。 一九九七...
  • 全本曾国藩家书:下卷

    566 2019-09-22 《曾国藩家书》
    268 咸丰十年正月初四日与澄沅书 宿松营中〔据手迹〕 澄侯、沅甫两弟左右:除夕接两弟腊月十二家书并纪泽儿一禀,欣悉家中四宅平安,惟叔父病未全愈,至以为念。 沅弟移居后,新屋气象闻尚宏敞,不知居之俱适意否?凡屋有取直光者,有取斜光者,有取反光者,闻新屋极高而天井不甚阔,则所取皆直光矣,未、申以后,内室尚不黑暗否?装修及制器皿二事殊不易易,颇有头绪否?...
  • 第2章 《曾国藩家书》节选

    446 2019-09-11 《颜氏家训》
    第2章 《曾国藩家书》节选 第2章 《曾国藩家书》节选 致 诸 弟 四位老弟足下: 吾人为学最要虚心。尝见朋友中有关才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见乡墨则骂扒墨不通,见会墨则骂会墨不通,既骂房官,又骂主考,未入学者则骂学院。平心而论,己之所为诗文,实亦无胜人之处;不特无胜人之处,而且有不堪对人之处。只为不肯反求诸己,便都见得人家不是,既骂考官...
  • 导语 为何人们爱读《曾国藩家书》

    导语 为何人们爱读《曾国藩家书》 导语 为何人们爱读《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其人: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传奇人物,其功过是非,至今仍然没有个明确的公论,一直是毁誉参半;甚至就连他的各种文集,至今也不能分清哪些属于原著,哪些属于托名之作。尽管这样,曾国藩毕竟是100多年前一位真实的人物,并且他的人格修养与成功经历等存在许多值得世人学...
  • 第008回 隔纸窗偷觑骗子形 接家书暗落思亲泪

    第008回 隔纸窗偷觑骗子形 接家书暗落思亲泪 第008回 隔纸窗偷觑骗子形 接家书暗落思亲泪   却说当下我看见那一千两的票子,不禁满心疑惑。再看那信面时,署着“钟缄”两个字。然后检开票子看那来信,上面歪歪斜斜的,写着两三行字。写的是:   屡访未晤,为怅!仆事,谅均洞鉴。乞在方伯处,代圆转一二。附呈千金,作为打点之费。尊处再当措谢。今午到关奉谒...
  •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 三书六礼指的是中国古代婚嫁礼仪的程序。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和迎亲书。聘书就是订亲书,即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就是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书中详列礼物种类和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指迎娶新娘之书,用于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
  • 第四节 百家之学

    百家二字有两义:(27) 一《汉书·艺文志》小说家有《百家》百二十九卷,此为小说一家之学。一大史公言: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五帝本纪赞》。《汉书》称孝武帝罢黜百家;《本纪赞》。此该儒家以外诸家言之也。近今论者,多谓自汉武帝以后,百家之学日就式微,谓学术之盛昌,由于时君之奖厉;时君之奖厉,由于国势之阽危;故自嬴秦统一,竞争绝而学术遂衰,此言似是而实非。(...
  • 藏书与读书

    340 2020-03-20 《人生十讲》
    藏书与读书 有一个平凡的真理,直到耄耋之年,我才顿悟:中国是世界上最喜藏书和读书的国家。 什么叫书?我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下定义。我们姑且从孔老夫子谈起吧。他老人家读《易》,至于韦编三绝,可见用力之勤。当时还没有纸,文章是用漆写在竹简上面的,竹简用皮条拴起来,就成了书。翻起来很不方便,读起来也有困难。我国古时有一句话,叫作“学富五车”,说一个人肚子里有...
  • 空标题文档

    讲“国学”而不明派别,将有望洋兴叹、无所适从之感。但“国学”中也有无须讲派别的,如历史学之类;也有不够讲派别的,则为零碎的学问。现在只把古今学者呶呶争辩不已的,分三类讨论:一、经学之派别;二、哲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依顺序先研究经学之派别。 “六经皆史也”,这句话详细考察起来,实在很不错。在《六经》里面,《尚书》《春秋》都是记事的典籍,我们当然可以说...
  • 志第四十八 艺文二

    1247 2019-10-20 《二十四史》
    志第四十八艺文二 乙部史录,其类十三:一曰正史类,二曰编年类,三曰伪史类,四曰杂史类 ,五曰起居注类,六曰故事类,七曰职官类,八曰杂传记类,九曰仪注类,十曰刑法类,十一曰目录类,十二曰谱牒类,十三曰地理类。凡著录五百七十一家,八百五十七部,一万六千八百七十四卷;不著录三百五十八家,一万二千三百二十七卷。 司马迁《史记》一百三十卷 裴骃集解《史记》八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