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网文档 本次搜索耗时 0.642 秒,为您找到 60954 个相关结果.
  • 秋感温燥凉解宜

    秋感温燥凉解宜 秋感温燥凉解宜 《黄帝内经》为中医理论之最高经典,其论病机及四时外邪为病,却遗燥气燥邪一端。金代刘完素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后,增补“诺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俾病机十九条之内容充实、完备。而明·喻嘉言,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痃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 秋 秋 “秋”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一个蟋蟀的形状。金文加上了义符“禾”,表示庄稼。隶变后楷书写作“秋”。 《说文·禾部》:“秋,禾谷孰也。从禾,省声。”(秋,百谷成熟。从禾,省声。) “秋”的本义是收成、收获。如范成大《颜桥道中》:“处处田畴尽有秋。” 收获的季节在秋天,所以“秋”又引申指秋天。如“秋收冬藏”。由秋天又可以引申指年。如“一日不...
  • 秋 秋
  • 秋 秋 一个月以前省城附近有过几天混战。城门关了三天。我家也落过炮弹,大家惊扰了好一阵,又算平安无事了。我们现在又过着太平日子。不过近来我实在疲乏得很,遇到的全是不如意的事情。姑母因五叔在居丧期中将喜儿收房,三叔又不加阻止,心中有些不快,去年重阳在我家遇到四婶与陈姨太吵架,听了些闲言冷语,回家后很不高兴,以后便托病不再来我家。二妹走后,三叔虽不愿将此...
  • 秋燥

    127 2020-01-09 《温病条辨》
    秋燥 秋燥 七十八、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三甲复脉汤主之,定风珠亦主之,专翕大生膏亦主之。 肾主五液而恶燥,或由外感邪气久羁而伤及肾阴,或不由外感而内伤致燥,均以培养津液为主。肝木全赖肾水滋养,肾水枯竭,肝断不能独治。所谓乙癸同源,故肝肾并称也。三方由浅入深,定风浓于复脉,皆用汤,从急治。专翕取乾坤之静...
  • 秋燥

    97 2020-01-09 《温病条辨》
    秋燥 秋燥 五四、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 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
  • 秋木瓜

    37 2019-12-27 《滇南本草》
    秋木瓜 秋木瓜 秋木瓜(图缺),味苦、辛、甘,性温。治筋骨疼痛,痰火脚软。 ──丛本卷中
  • 秋石方

    58 2020-01-03 《苏沈良方》
    秋石方 秋石方 凡世之炼秋石者,但得火炼一法而已。此药须兼用阴阳二石,方为至法。今具二法于后。 凡火炼秋石,阳中之阴,故得火而凝,入水则释然消散,归于无体。盖质去但有味在,此离中之虚也。水炼秋石,阴中之阳。故得水而凝,遇暴润,千岁不变。味去而质留,此坎中之实。二物皆出于心肾二脏,而流于小肠。水火二脏, 蛇元武正气。外假天地之水火,凝而为体。服之还补...
  • 秋霁

    190 2019-09-08 《宋词》
    秋霁 秋霁 江水苍苍,望倦柳愁荷,共感秋色。废阁先凉,古帘空暮,雁程最嫌风力。故园信息,爱渠入眼南山碧①。念上国②,谁是、脍鲈江汉未归客? 还又岁晚,瘦骨临风,夜闻秋声,吹动岑寂。露蛩悲③、青灯冷屋,翻书愁上鬓毛白。年少俊游浑断得④,但可怜处,无奈苒苒魂惊⑤,采香南浦,剪梅烟驿。 茫茫江水,岸边柳树一个个都倦怠地空垂着枯黄的枝条,荷叶忧愁地望着残...
  • 秋夕

    112 2019-09-07 《国学大典》
    id="w1" [1] " level="3">秋夕 id="w1" [1] id="w1" [1] " class="reference-link"> 秋夕 [1]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2] ,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3] , 卧看牵牛织女星。 [1] 一题王建作。 [2] 银烛: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