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网文档 本次搜索耗时 0.732 秒,为您找到 14068 个相关结果.
  • 许学士阴证例

    134 2021-03-11 《阴证略例》
    许学士阴证例 许学士阴证例 始得阴毒候 阴毒本因肾气虚寒,因欲事或食冷物,而后伤风,内既伏阴,外又伤寒,或先感外寒而后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遂发头痛腰重,眼睛疼,身体倦怠而甚热,四肢厥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烦渴,精神恍惚,如有所失,三二日间或可起行,不甚觉重。诊之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阴...
  • 以上三病例并伤寒法(出阴证略例)

    185 2019-12-19 《医经国小》
    以上三病例并伤寒法(出阴证略例) 以上三病例并伤寒法(出阴证略例) 伤寒一日在太阳.头颈项痛腰脊强. 太阳传阳明.为巡经传.少阳名曰越经传.传太阴名误下传.传少阴名表传里.传厥阴名巡经得度传. 二日阳明传已受.身热目疼鼻干候.三日少阳胸胁疼耳聋俱病在表经.三阳经络或一病.未入于脏实汗证.经大略言之.三阳亦有入腑者.入腑则宜下. 四日阳极传太阴....
  • 仲景阴证论例

    156 2021-03-11 《阴证略例》
    仲景阴证论例 仲景阴证论例 仲景紧脉,俱见许学士条下。 又云∶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于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于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
  • 海藏老人阴证例总论

    132 2021-03-11 《阴证略例》
    海藏老人阴证例总论 海藏老人阴证例总论 神术汤 治内伤饮冷,外感寒邪无汗者。 苍术(制,二两) 防风(二两) 甘草(炒,一两) 上 咀,生姜水煎,加葱白三寸,治吹奶如神。一调六三钱。 太阳证,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者,加羌活。 太阳证,脉浮紧中带弦数者,是有少阳也,加柴胡。弦为弦而有力。 太阳证,脉浮紧中带洪者,是有阳明也,加黄芩。 以上...
  • 回生神膏 2

    114 2019-12-18 《中药方剂(H)》
    回生神膏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回生神膏 《阴证略例》:回生神膏 回生神膏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回生神膏 处方牡蛎(煅粉)、干姜(炮)各一钱。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男女阴毒伤寒外接法。 用法用量男病用女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卵上,得汗出愈;女病用男唾调手内,擦热紧掩二乳上,得汗出愈。 备注卵与乳,男女之根蒂,坎离之分也,阴证...
  • 神术汤

    神术汤 《阴证略例》:神术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神术汤 神术汤 《阴证略例》:神术汤 别名神术散(《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经验秘方》)。 处方苍术(制)60克 防风60克 甘草(炒)30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外感风寒,内伤饮冷。发热恶寒,无汗,脉浮而紧,或风湿表症,恶寒无汗,身体疼痛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葱白,水煎服。 摘...
  • 防己地黄汤

    防己地黄汤 《金匮要略》卷上:防己地黄汤 《金匮》卷上:防己地黄汤 防己地黄汤 《金匮要略》卷上:防己地黄汤 处方防己7.5克 桂枝22.5克 防风22.5克甘草7.5克 功能主治滋阴凉血,祛风通络。主治风入心经,阴虚血热,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瘈疭,舌红少苔,脉虚神倦,阴虚风湿化热,肌肤红斑疼痛,状...
  • 察舌余言

    察舌余言 察舌余言 裂纹舌 为临证常见舌象,慢性病中多见之。一般主以阴亏津枯,然亦不可一概而论。《辨舌指南》列论甚详,如谓“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乃脾虚湿侵也。”津枯之于湿盛,一燥一湿,大相径庭。裂纹舌除病理性外,尚有生理性者。余昔年治一卜姓职员,时方青年,罹患肝炎。四诊除舌象而外,俱无所异。其舌淡红饱满,充实于口内,舌中心裂开一条细纹,自尖贯根,两侧...
  • 大黄牡丹汤

    167 2019-12-18 《中药方剂(D)》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卷中:大黄牡丹汤 《金匮》卷中: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卷中:大黄牡丹汤 处方大黄12克 牡丹3克 桃仁9克。瓜子12克 芒消9克 功能主治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则局部有痞块,发热恶寒,自汗出,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
  • 痰饮

    痰饮 消渴 积聚 痰饮 【定义】 痰饮是指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人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由外感寒湿、饮食不节、阳气虚弱等原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所引起,其中尤以脾阳不运为发病之关键。痰饮之为病,随处留积,走于肠间,则沥沥有声;留于胁下,则咳唾引痛;溢于四肢,则身体疼重;上迫于肺,则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痰饮涉及的范围很广,广义的痰饮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