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藻

【原文】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①,前后邃延②,龙卷以祭③。玄端而朝日【注释】①玉藻:玉指古代帝王贵族冕前垂旒上所穿的玉,藻是垂旒上穿玉的五彩丝绳,合称玉藻。②邃:深。指延前后皆长出于冕而深邃。延:通“蜒”,冕的上面覆盖的一层木板,外包麻布,上黑色下红色。旒即由延的前部垂下。③龙卷:即龙衮,画龙于衮衣。天子之礼服。于东门之外,听朔于南门之外。闰月则阖门左扉,立于其中。

【译文】

天子所戴的冕上有用彩色丝绳贯穿的十二串玉珠,玉珠在蜓的前后长长地垂挂着,身上穿着有龙形的图案的衮服去祭祀宗庙。在春分这一天,天子头戴玄冕,身穿玄衣,在东门之外举行朝日之礼。每月初一,天子穿玄衣、戴玄冕在南门外的明堂里处理政事。如果是闰月,那就把明堂门的左边的门关上,站在门内处理政事。

【原文】

皮弁以日视朝,遂以食①,日中而②,奏而食。日少牢,朔月大牢,五饮:上水、浆、酒、醴、酏③。卒食,玄端而居。动【注释】①食:指朝食。早餐叫“朝食”,下午一顿叫“夕食”。②(jùn):吃剩下的食物。③浆:即酢浆,用糟酿成的酒类,味酸。④声之上下:指音乐之声的哀、乐。古人认为政治清平则乐声乐,政令昏暴则乐声哀。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御瞽几声之上下④。年不顺成,则天子素服,乘素车,食无乐。

【译文】

天子平日戴着白鹿皮弁视朝,退朝以后吃早饭,中午吃早餐剩余的食物,吃饭时要奏乐。天子平日膳食用羊猪二牲,每月初一这一天则要用牛羊豕三牲。天子的饮料有五种:以水为上,其次是浆、酒、甜酒和粥汤。中午吃过以后,就换上玄端服休息闲居。天子的行动都由左史记录下来,他的言论都由右史记录下来。天子身旁侍御的乐工察辨音乐之声的高下,以了解政令的得失。年成不顺,遇到灾害,天子就要穿素服,乘没有油漆的素车,进餐时不演奏音乐。

【原文】

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听朔于大庙,朝服以日视朝于内朝。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退适路寝听政,使人视【注释】①特牲:猪。②三俎:猪、鱼、腊(干肉)。③簋(guǐ):盛饭食之器。大夫。大夫退,然后适小寝,释服。又朝服以食,特牲①,三俎②,祭肺。夕深衣,祭牢肉。朔月少牢,五俎,四簋③。子卯,稷食,菜羹,夫人与君同庖。

【译文】

诸侯到宗庙祭祀祖先时,穿着玄冕之服;去朝见天子时,要穿裨服、戴冕;到太庙行听朔之礼时,身穿皮弁服;平日在内朝视要穿戴朝服。群臣上朝,在天色微明可以辨色时,就开始进宫等待。国君在日出时视朝,与群臣相见,然后退到路寝听政。国君派人到路寝门外视看大夫,大夫无事,全部退走,那么国君就回到自己的燕寝,脱掉朝服,换上玄端。在吃早饭时,国君要换上朝服进餐,吃的是猪、鱼、腊三俎,将食之前先祭祀,感谢神灵。国君在吃晚饭时,要身穿深衣,将进食之前,先祭牢肉。每月初一则用羊、猪二牲,吃的是五俎四簋,即羊、豕、鱼、腊、肤五俎和黍、稷各二簋。逢到子卯忌日,国君只吃饭食和菜羹,表示借鉴。国君的夫人和国君共同进餐,不另外杀牲。

【原文】

君无故不杀牛①,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远【注释】①故:指祭祀、宴享宾客之事。②庖厨:宰杀烹割禽兽之处。庖厨②,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至于八月不雨,君不举。年不顺成,君衣布,本③,关梁不租,山泽列而不赋④,土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

【译文】

没有特别的缘故,国君不杀牛,大夫不杀羊,士不杀犬豕。君③本:指士所用的竹笏,用象牙装饰其下端。国君本应用象笏。穿衣、插竹笏都是表示贬损自责的意思。④列:通“?”,遮遏的意思。子要远离厨房,凡是有血有气的动物,都不忍亲自动手宰杀。如果一连八个月都不下雨,灾情如此严重,那么国君吃饭就不演奏音乐。年成不顺,国君要穿麻布之衣,插竹笏;在关口和桥梁处不收租税,禁止在山泽采伐渔猎,也不征赋税,不再大兴土木,大夫也不许制造新车。

【原文】

卜人定龟,史定墨,君定体。

【译文】

凡是占卜,由卜人选定占卜所当用的龟甲,用火烧灼,由太史根据裂纹的大小、宽窄、纵横、深浅、曲直等兆纹进行染墨使之明显,由国君观看整个兆象的形体以判定其吉凶,从而决定事情进行与否。

【原文】

君羔①,虎②。大夫齐车鹿,豹;朝车。士齐车鹿,【注释】①辥:覆于车轼上的皮。②蕇:缘饰、镶边。豹。

【译文】

国君的斋车用羔皮覆轼,用虎皮镶边。大夫的斋车朝车、士的斋车都用鹿皮覆轼而用豹皮镶边。

【原文】

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注释】①变:整顿仪容、改变姿势。②禛:浴盆。③史:大夫之史,掌管文史一类事。象笏:大夫①,虽夜必兴,衣服、冠而坐。日五盥,沐稷而粱,栉用,进羞,工乃升歌。浴用二巾,上下栉,发用象栉。进。出禛②,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布,身,乃屦,进饮。将适公所,宿齐戒,居外寝,沐浴。史进象笏③,书思对命。既用的笏以象牙为本。服,习容,观玉声,乃出,揖私朝,辉如也,登车则有光矣。

【译文】

君子居处总是对着门户、向着明亮的地方。睡觉时总是头向东,因为东方是充满生气的方向。如果有烈风、打雷、暴雨时,则必庄敬严肃,即使是夜里也一定起身,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坐着,因天变而有所敬畏。每天要洗手五次。用淘稷的水洗头发,用淘粱的水洗脸。洗过的头发要用白木梳梳理。头发干了就用象牙梳来梳。然后喝一点酒,吃一点东西,这时乐工就升堂唱歌,边吃边听。洗澡要用两条毛巾,擦洗上身用细葛巾,下身用粗葛巾。洗后,从浴盆出来,站在蒯草编的席子上,用热水冲洗双脚,然后站到蒲席上,穿上麻布衣服以吸身上的水。然后穿上鞋,就喝酒听歌。臣子将要去朝见国君,必须前一天就斋戒沐浴,独自居住在正寝。史官呈上象笏,把想要回答国君的话写在上面,以准备向国君报告或回答国君的问题。朝服穿戴已毕,要练习自己的仪容神态举止是否得当,使佩玉之声和行步举止的节拍相合,然后才出发。在庭中揖见家臣,显出神采奕奕的样子,登车时更显出光彩照人的样子。

【原文】

天子①,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荼②,前诎后直,让于天子也。大夫前诎,后诎,无所不让也。

【译文】

天子插的笏叫做?,四角方正,这是向天下人表示天子的端方正直。诸侯插的笏叫做荼,上面的两角是圆的,下面两角是方的,这是表示诸侯应让于天子。大夫的笏上下四角都是圆的,表示他处处都必须退让。

【原文】

侍坐则必退席,不退,则必引而去君之党①。登席不由前,为【注释】①党:处所。这里指君所坐之处。②躐:逾越。③徒坐:空坐,指不在饮食或读书时坐在席上。躐席②。徒坐不尽席尺③。读书、食,则齐,豆去席尺。

【译文】

士大夫陪侍国君坐时,一定要把自己的坐席向侧后退一点。如果不好移席后退或者国君不让后退,那么入席后,就一定要向后坐,远离国君所坐之处。登席入座不应该由前面跨上去,而应该由后面上,否则就叫做逾越席,大为失礼。无事而坐的时候,身体离开席前缘一尺左右,在读书、进食时,要坐得与席的前沿平齐。盛食物的器皿放在席前距席一尺的地方。

【原文】

若赐之食,而君客之,则命之祭,然后祭。先饭,辩尝羞,饮【注释】①尝羞者:指膳宰,先尝食。②羞近者:食近身的菜肴。③覆手:吃饱以后用手抹拭口边。而俟。若有尝羞者①,则俟君之食,然后食。饭饮而俟。君命之羞,羞近者②。命之品尝之,然后唯所欲。凡尝远食,必顺近③食。君未覆手,不敢飧。君既食,又饭飧。饭飧者,三饭也。君既彻,执饭与酱,乃出授从者。

【译文】

国君赐给臣子吃饭,臣子可以不祭饮食神,如果国君以客礼待臣,那么臣子应在得到国君的命令以后才祭。祭毕,臣子要先遍尝各种食品,然后饮水洁口而等待国君进食。如果有膳宰尝食,那么被赐食的臣子就无须尝食了,等国君先吃,然后自己吃。臣吃饭前,饮水以等待君先吃。国君命令臣吃菜,臣就吃靠近身前的;国君命令臣遍尝菜肴,臣才得以一一品尝,然后根据自己的嗜好进食。凡是尝远处的食物,要从近处的食品顺次吃过去。臣子陪侍国君吃饭,国君还未用手抹嘴,臣子不敢用水泡饭劝君吃。在国君吃水泡饭以后,臣子才又吃水泡饭,但也只吃三口。国君的饭菜都撤下去以后,侍食的臣子才可以端着饭与酱,出去交给自己的随从,这表示自己十分珍视国君的赏赐。

【原文】

凡侑食①,不尽食。食于人不饱。唯水、酱不祭,若祭为已卑【注释】①侑食:这里指侍食于尊者。:通“压”,降低身②份的意思。②。

【译文】

凡是劝尊者吃饭,自己不能把食物吃光。别人请你吃饭,不要吃饱。在地位相当的人家吃饭,吃各种食物前都应该先祭一下,只有水、酱可以不祭。如果水、酱也祭的话,那就太降低自己的身份了。

【原文】

君若赐之爵,则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饮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取屦,隐辟而后屦:坐左纳右,坐右纳左。

【译文】

国君如果赐给侍宴的臣子喝酒,臣子就要越过自己的坐席,再拜稽首礼,恭敬地接过来,然后回到自己的坐席,先祭而后饮。饮干以后,等国君也饮干,然后把空酒杯递给赞者。君子饮酒,饮第一杯时脸色庄重,饮第二杯时态度温和恭敬。按礼,臣子侍君宴饮,饮酒止于三杯,三杯饮过,则和悦恭敬地告退。退的时候要跪坐拿起脱下的鞋,到隐避处而后穿鞋:穿右脚鞋时跪左腿,穿左脚鞋时跪右腿。

【原文】

凡尊,必上玄酒①。唯君面尊。唯飨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注释】①玄酒:水。虽不用,设之,示不忘古。或说上古无酒,以水当酒。士侧尊用禁。

凡是陈设酒樽,必以玄酒为上。只有在国君宴请大臣的时候,才能将酒樽放在国君的对面。只有请乡野平民饮酒时,才全部用酒而不用玄酒。在宴客的时候,酒樽不能正对着主人,大夫要放在旁侧的蒮上。士将酒樽放在旁侧的禁上。

【原文】

【注释】①垂五寸:的长度,大约吉冠长一尺二寸,祥冠长一尺,惰游之士则又减半以表示一种耻辱。②散送:起殡以后送葬人腰间的麻绳散垂,到葬毕才绞起来。五十岁可不行此礼。冠缁布冠,自诸侯下达。冠而敝之可也。玄冠,朱组缨,,诸侯之冠也。玄冠,丹组缨,诸侯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之齐冠也。玄冠,綦组缨,士之齐冠也。缟冠,玄武,子姓之冠五寸①,惰游之士也,玄冠,也。缟冠,素纰,既祥之冠也。垂缟武,不齿之服也。居冠属武,自天子下达,有事然后謊。五十②不散送。亲没不髦。大帛不。玄冠紫,自鲁桓公始也。

【译文】

行冠礼时,第一次加的冠是缁布冠,从诸侯到士人都是如此。这种缁布冠在行冠礼后就不再戴,随它去敝弃。天子行冠礼时,第一次加的冠则是玄冠,而以朱红色的丝带为缨。诸侯虽是用缁布冠,但是配有彩色的缨带。玄冠而用丹红色的丝带做缨,这是诸侯斋戒用的冠;玄冠而用青黑色的帛做缨,这是士斋戒用的冠。用白色的生绢制冠而冠卷是玄色,这种上半示凶、下半示吉的冠,是孙子在祖父去世以后父亲丧服未除而自己已经除服时戴的。用白色的生绢制冠,用白绫做冠两边及冠圈下缘的镶边,这是孝子在大祥祭以后戴的冠。强令惰游者戴的冠和孝子大祥以后戴的冠一样,只是下垂的只有五寸长,让他们头戴凶冠,加以污辱。那些不服从教化而不再录用的人所戴的冠则是玄冠,而以生绢做冠圈。平日闲居时戴的冠,把下垂的冠带分别固定在冠圈两侧,上自天子下至平民都如此,到有事时才垂下来。满五十岁的人,有了丧事,不必散麻送葬。父母去世以后,做子女的就不要再戴髦了。用白缯制的素冠没有下垂的冠带。玄冠配上紫色的垂带,这是自鲁桓公开始的。

【原文】

君衣狐白裘,锦衣以裼之①。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注释】①裼:通“袒”,古代丧服。狐白。君子狐青裘,豹躑,玄绡衣以裼之;颬裘,青犴躑,绞衣以裼之;羔裘,豹饰,缁衣以裼之;狐裘,黄衣以裼之。锦衣狐裘,诸侯之服也。犬、羊之裘不裼。

【译文】

国君穿狐白裘的时候,要用锦衣罩在上面作为裼衣。国君右面的卫士穿虎皮裘,左面的卫士穿狼皮裘。士不能穿狐白裘。君子穿着青狐裘,用豹皮镶上袖口,加黑色绡衣作为裼衣;或穿颬裘、用青犴皮作为袖口,加苍黄色的裼衣;或穿羔皮裘,以豹皮为袖口,配上黑色的裼衣;或穿狐裘,就配上黄色的裼衣。狐裘外加锦衣为裼衣,这是诸侯之服。犬羊之裘不加裼衣。

【原文】

【注释】①袭:在裼衣外面加上衣不裼,掩盖裼衣的文绣。②充:覆盖。文饰也不裼。裘之裼也,见美也。吊则袭①,不尽饰也。君在则裼,尽饰也。服之袭也,充美也②。是故尸袭,执玉龟袭。无事则裼,弗敢充也。

【译文】

凡不需文饰的情况下,都不需要显露裼衣。在裘衣外面加上裼衣,并且解开上服,把裼衣露出一部分来,这是为了表现它的华美。在吊丧的时候要袭,由于心中伤痛,就不能竭尽文饰礼数。在国君面前则要袒露裼衣,这是为了尽量表现文饰,体现敬君之心。外裘是为了掩盖裼衣的华美。所以尸要袭衣,手中执玉或龟甲行礼时也要穿袭衣。在行礼结束以后则要袒露出裼衣来,表示在国君前不能掩盖它的华美。

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①,士竹本象可【注释】①鱼须文竹:“须”当为“颁”之误。“颁”通“斑”,鱼斑。鲛鱼皮有斑纹,用以饰笏。文:饰。大夫之笏以竹为之,而饰以鲛鱼之皮。②说:通“脱”。笏:或者拿在手上,或者插在大带中。“说笏”指不在手,又不插带。③毕:尽。言指画、记事尽用笏。也。见于天子,与射,无说笏②。入大庙说笏,非古也。小功不说笏,当事免则说之。既必盥,虽有执于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毕用也③,因饰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

【译文】

天子的笏是用美玉制成,诸侯的笏以象牙制成,大夫的笏用竹子制成而饰以鲛鱼之皮,士的笏用竹制成而以象牙镶在下部。诸侯、士大夫在朝见天子的时候,在参加射礼的时候,笏都不可离身;到太庙中祭祀时也应带上笏,不带笏是不合古礼的。为死者服小功之丧时不要脱笏,只有在进行殡殓时才可以不带笏。臣朝君时,挺笏插进大带以后一定要洗手。洗过以后,到了朝廷上拿笏的时候就无须再洗了。臣子凡在国君面前回话,每当有所指画时,不宜直接用手比划,要用笏。在国君面前接受命令,则记在笏上。笏不管指画、记事都要用到,因而按身份地位施以不同的装饰。笏的长度是二尺六寸,中间宽三寸,两端各削减三寸的六分之一,就各宽有二寸五分了。大夫、士的笏则上、下两端都要逐渐削减六分之一。

【原文】

【注释】①颐矲,垂拱:矲,屋檐。上身前倾时,头微前伸,两颊下垂有似屋檐。侍于君,绅垂,足如履齐,颐矲,垂拱①,视下而听上,视带以及袷,听乡任左。

【译文】

凡陪侍国君,在国君面前要毕恭毕敬,上身要前倾,绅带下垂,脚好像踩着衣裳的下边一样,脸颊如同屋檐般探出,两手交拱垂在下面,目光向下,耳朵却注意倾听国君的讲话。视线应在国君的腰带以上、衣领以下。听国君讲话时,要把头侧过来,用左耳听。

【原文】

【注释】①走:奔跑。②趋:快步行走。君召以三节:二节以走①,一节以趋②。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

【译文】

凡国君派使者宣召臣下,共有三个符节:如果事情紧急,就用两个符节,这时臣子要奔跑赴命;如果事情不太紧急,就用一个符节去,这时臣子要快步行走以赴命。只要国君召见臣子,不论事情缓急,都要赶快前往,如果正在朝廷办事之处,那要不等穿鞋就去;如果不在朝廷办事之处,那就应不等驾车就去。

【原文】

【注释】①先拜,进面:前往见尊者,当先在门外拜,然后进门相见。于大夫,不敢拜迎,而拜送。士于尊者先拜,进面①,答之拜,则走。士于君所言大夫,没矣则称谥若字,名士;与大夫言,名士,字大夫。

【译文】

士在大夫来看自己的时候,不能出大门外拜迎,因为拜迎是身份相等的人之间的礼节,只在大夫走的时候才可以拜送。士拜见卿大夫时,卿大夫在门内等候,士在门外先拜,然后进门见面,若卿大夫在门内答拜,士要赶紧避开,不敢当礼。士在国君的处所谈话,提到已故的大夫,就称他的谥号或字,不能直呼其名;提到已故的士,则直称其名。士与大夫谈话时,提到活着的士时可直称其名,提到活着的大夫时可称呼其字。

【原文】

【注释】①公讳:指已故国君之名。大夫所有公讳①,无私讳②。凡祭不讳,庙中不讳③,教学临文不讳。

【译文】

②私讳:指已故父母之名。③庙中不讳:谓祭有祝福的祷辞,其中有先君之名,不避讳。在大夫面前谈话,只避开国君的名字,而不避开大夫家的私讳。凡祭祀群神读祝祷辞不避讳,在宗庙中祭祀祖宗在祭辞中不避讳,在老师教学生的时候以及对书中的文字可以不避讳。

【原文】

【注释】①鸾、和:都是铃。鸾在车衡,和在车轼。②:屈折。③绶:穿佩玉的丝带。玄组绶:即以玄色丝带为绶。④山玄玉:玉色像山的玄色而杂有纹理。⑤水苍玉:玉色像水的青色而杂有纹理。纯:当作“缁”,比“玄”深的黑色。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①,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君在不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结佩②,而爵。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④而玄组绶③。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⑤。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玟而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

【译文】

古时候的君子身上都挂玉佩,走路时右边的玉发出的声音像徵声和角声,左边的玉发出的声音像宫声和羽声。在路寝门外至应门快走时音乐演奏,《齐乐》在路寝门内至堂上行走时,音乐演奏《肆夏》,反转回行所走的路线要呈弧形,拐弯时所走的路线方如矩,前进时身体略俯像作揖一样,后退时身体略仰,这样,玉佩在行走时就发出铿锵的鸣声。所以君子乘车的时候,则听到鸾铃与车轼上的铃声相应,步行的时候,就听到腰间挂玉佩的鸣声,因此种种邪辟恶念就无从进入君子的心中了。士大夫在国君面前不能挂玉佩。所谓“不佩玉”,就是把左边的佩用丝带结起来,不让它出声,右边的玉佩仍像以前一样佩戴。士大夫在家闲居的时候左右都佩玉,只有在上朝时丝结左侧玉佩。斋戒时穿上下一色的玄端服,配上黑色的蔽膝,这时要把玉用绶带结住,而且要把绶带向上折收起来,使左右玉佩不能碰击发声。从天子到士在革带上都挂有玉佩,只有服丧时不挂玉佩。玉佩间一块是冲牙。君子没有特殊的原因,玉佩不离身,因为君子是以玉来比喻一个人的德行的。天子佩白玉,用玄色丝带为绶。诸侯佩山青色的玉,用朱红色的丝带为绶。大夫佩水苍色的玉,用黑色丝带为绶。世子佩美玉,用彩色的丝带为绶。士佩似玉般的美石,用赤黄色的丝带为绶。孔子闲居时佩直径五寸的象牙制作的环,用杂彩丝带为绶。

【原文】

童子之节也,缁布衣,锦缘,锦绅,并纽,锦束发,皆朱锦也【注释】①:鞋头上的装饰,如鼻翘起。②缌服:缌麻之服,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丧服,血缘关系疏远的亲属去世后所服。。肆束及带,勤者有事则收之,走则拥之。童子不裘,不帛,①,无缌服②,听事不麻,无事则立主人之北,南面。见不屦先生,从人而入。

【译文】

童子的礼节,穿黑布深衣,用彩色织锦镶边,绅及大带围腰交结处都要用锦镶边,束发布条也要用彩色锦带,以上全都用朱红色的织锦。系纽丝带的剩余部分及垂下的绅带,有事情要做的时候就用一只手挽起来,需要快跑的时候就用双手抱住。童子不穿皮裘,不穿丝帛,鞋头上没有装饰。如果族中有丧事,童子只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不服缌麻三月,这时他就不用穿丧服,只到丧事的人家帮忙干活,身上不加麻。童子没有事的时候就站在主人之北,面向南。童子去拜见老师的时候,要跟着成人进去。

【原文】

侍食于先生、异爵者,后祭,先饭。客祭,主人辞曰:“不足【注释】①飧(sūn):用饮料浇饭。按礼,在吃饱饭以后,再用汤浇饭吃三口,叫“三飧”。祭也。”客飧①,主人辞以“疏②”。主人自置其酱,则客自彻之。一室之人,非宾客,一人彻。壹食之人③,一人彻。凡燕食,妇人不彻。

【译文】

陪侍老师或爵位高于自己的人吃饭,尊者祭食后自己再祭,尝②疏:粗。③壹:犹“聚”。饭则自己在先。客人祭食的时候,主人要谦逊推辞说:“饭菜不丰盛,不值得行祭。”客人用汤浇饭吃时,主人要推辞说:“粗茶淡饭,不值得吃饱。”为表示敬客,主人自己动手陈设酱,吃过后,客人要自己动手将它撤下去。同事而共居一室的人一起吃饭,不分宾主,饭后,由年纪轻的一个人撤去食具。大家偶尔一起共聚吃饭,吃完以后,也由其中年纪轻的人把食具撤下去。凡是一般的早饭、晚饭,女人就不必动手撤食具。

【原文】

食枣、桃、李,弗致于核。瓜祭上环,食中,弃所操。凡食果实者,后君子;火孰者,先君子。

【译文】

吃枣、桃、李的时候,不要把核扔在地上。吃瓜的时候要先祭,祭时把有瓜蒂的一段削成环状,然后吃瓜的中间部分,而把手拿着的部分扔掉。凡吃干鲜果实时,要请君子先吃;凡吃熟食,自己要先尝食,再请君子食用。

【原文】

有庆,非君赐不贺。有忧者,勤者有事则收之,走则拥之。

【译文】

家中有喜庆之事,如果不是国君赏赐,就不祝贺。有忧愁之事的人,只要勤快地去面对,事情就能迎刃而解,如果逃避则更多的事情会接踵而来。

【原文】

【注释】①辞:推辞。子食于季氏,不辞①,不食肉而飧。

【译文】

孔子在季氏家中吃饭,不行推辞礼,还没有吃肉就直接用水泡饭吃。

【原文】

君赐车马,乘以拜;赐衣服,服以拜。赐,君未有命,弗敢即乘服也。君赐,稽首,据掌致诸地。酒肉之赐,弗再拜。凡赐,君子与小人不同日。

【译文】

国君赏赐臣下车马,臣下在拜受之后,第二天要乘着所赐的车马去拜谢国君;国君赏赐给臣下衣服,臣下在拜受之后,第二天要穿着所赐衣服再去拜谢国君。凡是国君所赐之物,如果没有国君的命令,便不能乘驾这个车马、穿这些衣服,只能把它们收起来,不敢使用。拜谢国君的时候,要行稽首礼,要用两只手掌据地而使头触地。如果国君赏赐的东西是酒肉,那就只在当时拜受,不需要第二天再登门拜谢。为了慎重尊卑名分,凡君行赏赐,赏赐君子与赏赐小人不在同一天。

【原文】

凡献于君,大夫使宰,士亲,皆再拜稽首送之。膳于君,有荤【注释】①荤、桃、罵:荤指姜一类有辛味的食品;罵:苕帚。辛味可除去秽气,桃是鬼所畏惧的,苕帚用以扫除不祥。、桃、①。于大夫去,于士去荤。皆造于膳宰。大夫不亲拜,为君之答己也。

【译文】

凡献礼物给国君,大夫就派家宰去进献,士则亲自去进献,都要行再拜稽首礼,然后把礼物相送。献美味的食品给国君,要伴以荤、桃和苕帚。而献美食给大夫,则减去苕帚,只用荤和桃。送食物给士,则再减去荤,只用桃枝伴送就可以了。食物都献到食官那里。大夫不亲自进献,是为了避免国君答拜自己。

【原文】

大夫拜赐而退,士待“诺”而退;又拜,弗答拜。大夫亲赐【注释】①敌者:爵位相当者。②承贺:接受别人的亲贺。士,士拜受,又拜于其室。衣服,弗服以拜。敌者不在①,拜于其室。凡于尊者有献,而弗敢以闻。士于大夫不承贺,下大夫于上大夫承贺②。亲在,行礼于人称父。人或赐之,则称父拜之。

【译文】

大夫去拜谢国君的赏赐时,只在国君门口请小臣进去通报,这样,大夫就可以走了。士则要在门口等到小臣出来说“国君知道了”,然后才能回去,临走的时候还要拜谢国君这个回音,而国君则不需要出来向士答拜。大夫亲自将东西赏赐给士,士拜谢接受,第二天又到大夫家中去拜谢。如果大夫赏赐给士的是衣服,第二天去拜谢时,并不需穿在身上。身份相当的人来赠送东西,受赠者当面拜谢,如果当时自己不在家,回家以后第二天一定要去登门拜谢。凡是进献东西给尊者,不能直接说献给某人,只能说是赠给从者之类。士的家中如果有喜庆之事,不敢接受大夫亲自来庆贺;下大夫家中有喜事,可以接受上大夫亲自来庆贺。如果父亲健在,自己与人行礼,都要以父亲的名义;人家送给自己东西,也要以父亲的名义拜谢。

【原文】

礼不盛,服不充①。故大裘不裼,乘路车不式。

【译文】

举行不太隆重的盛礼,则裼,举行盛礼则相反。所以天子行祭【注释】①充:掩盖,犹“袭”,在裼衣外面再加上衣。不裼,是充美于内。盛礼主子内心的恭敬,而不在外表的华美,所以礼盛则服充。不充,就是裼。天大礼时,穿黑羔大裘则袭而不裼;乘玉路车经过门闾时,也不像平常那样俯身凭轼示敬。

【原文】

【注释】①:病。②圈:通“蒱”,盘子。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

①,色容不盛,此走而不趋。亲老,出不易方,复不过时。亲孝子之疏节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手泽存焉尔;母没而杯圈不能饮焉②,口泽之气存焉尔。

【译文】

父亲使人叫儿子,儿子要急声应“唯”,而不缓声应“诺”,手头有事要赶紧停下来,嘴里有食物要立即吐出来,要迅速地跑过去而不是快步走到父亲跟前。父母年老,做儿子的外出不可随意改变所去的地方,回家也不超过预定的时间,免得他们牵挂。父母生病,儿子面有忧色而顾不上讲究仪容,这只是孝子孝心的粗略的表现(还不足称至孝)。父亲去世后,自己不忍心翻阅父亲读过的书籍,因为上面有父亲生前的手迹;母亲去世后,自己不忍心使用她用过的饮器,因为上面有她的口泽气息留在上面。

【原文】之间,士介拂枨。宾入不中

君入门,介拂,大夫中枨与门,不履阈。公事自西,私事自东。

【译文】

两君相见时,来访的国君(从的西边)入门,上介紧靠着入门,大夫介而从与西枨的正中间入门,士介挨着西枨入门。邻国来聘的卿大夫进门时不能由正中,而应由稍偏东靠近的地方,脚不能踩门槛。如果是公事,那就从的西边进入,这是用宾礼。如果是私事来见主国的国君,那就从的东边进入,这是用臣见君之礼。

【原文】

君与尸行接武,大夫继武,士中武,徐趋皆用是①。疾趋则欲【注释】①徐趋:慢慢走叫“行”,快走叫“趋”,很快地走叫“走”。徐趋就是“行”,也就是下文的“圈豚行”;疾趋则相当于“趋”或“走”;下文“端行”是“趋”,“弁行”是“走”。②剡剡:身体竖起的样子。③??:举步促狭的样子。④惕惕:直而迅速。发,而手足毋移。圈豚行不举足,齐如流。席上亦然。端行颐矲,如矢。弁行剡剡起屦②。执龟玉,举前曳踵,如也③。④凡行容惕惕,庙中齐齐,朝廷济济翔翔。

【译文】

在宗庙中,国君与尸在行走时步子小,速度慢,后脚的脚印要压住前脚脚印的一半,这叫“接武”;大夫行走时步子稍大,速度稍快,后脚脚印和前脚脚印相连,这叫“继武”;士走时步子更大,速度更快,前后两脚之间相隔一足的距离,这叫“中武”。国君、大夫、士行礼时的徐趋步伐都是如此。在疾趋的时候,脚跟抬起离地,步子大小犹如平常,而速度加快,这时要注意手足不要摇摆。在圈豚行的时候足不离地,衣裳下摆不离地像水流一样快而稳地行进。在入席或离席时,步伐也应如此。直线急趋时身体端直,头微前倾,两颊下垂如屋檐,走的路线要如箭一般直。在急切疾趋时,脚离地,身体竖起。手中持有龟、玉等宝器的时候,走路要徐趋,举起足尖,足跟在地面上拖过去,脚步紧密而小心翼翼。君子平时在道路上行走时,身体姿势端正,步伐要快;在宗庙中行走,神态要敬诚恳,在朝廷里行走,神态要庄敬严肃。

【原文】

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凡祭,容貌颜色如见所祭者。丧容累累,色容颠颠,视容瞿瞿梅梅,言容茧茧。戎容暨暨,言容,色容厉肃,视容清明。立容辨卑毋,头颈必中,山立,时行,盛气颠实扬休,玉色。

【译文】

君子的神态要从容闲雅,见到尊长的时候要迅速迎侍,举足要缓慢稳重,举手要恭慎,目不斜视,口不妄言,不咳嗽,不低头,屏气敛息,站立时显出很有德行修养的样子,面容庄重矜持,坐的时候像尸一样庄重。闲处的时候,如果教育人或使唤人时,态度要和善,不要让人感到害怕。君子进行祭祀时,容貌脸色要恭敬温和,就像看见所祭的先人一样。君子为双亲居丧时,身体形态要显得瘦弱疲惫,脸色显得很忧伤,眼神显得惊惧不安而又模糊不清,说话的声音细微无力。君子身穿戎装的时候,要刚毅果敢,发号施令要严明,表情威严,眼神清亮明察。站立的姿态要谦卑而又不近于谄媚,头颈一定保持正直,像山一样挺立,毫不动摇,该行动的时候才行动,全身内气充盛,而其阳刚之美发扬于外,脸色刚强坚定有如玉色。

【原文】

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伯曰“天子之力臣”。诸侯之于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其于敌【注释】①摈:助主人行礼者。宾主行礼,有介传客人的话,有摈传主人的话,都称为“摈”。以下曰“寡人”,小国之君曰“孤”,摈者亦曰“孤①”。

【译文】

天子自称“予一人”,州伯自称“天子之力臣”,诸侯对于天子自称“某个地方的守臣某人”,如果诸侯在边邑,则自称“某方的屏卫之臣某人”,诸侯对于和自己身份相当或自己的臣民,则自称“寡人”,小国的国君对于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国君以及自己的臣民,自称“孤”,摈者在向天子报告时也称他为“孤”。

【原文】

上大夫曰“下臣”,摈者曰“寡君之老”。下大夫自名,摈者【注释】①传遽之臣:谓传递紧急公事的驿使。士以此作为谦称。曰“寡大夫”。世子自名,摈者曰“寡君之嫡”。公子曰“臣孽”。士曰“传遽之臣①”,于大夫曰“外私”。大夫私事使,私人②宾:即“摈”。以公士为宾即以公士为介。摈则称名,公士摈则曰“寡大夫”、“寡君之老”。大夫有所往,必与公士为宾也②。

【译文】

诸侯的上大夫在自己国君前自称“下臣”,如果出使他国,摈者代他传话时称他为“寡君之老”。诸侯的下大夫在自己国君前直接称自己的名,如果出使他国,摈者称他为“寡大夫”。诸侯的世子对自己国君自称其名,出使时摈者称他为“寡君之嫡”。诸侯的庶子对自己的国君自称“臣孽”。士在国君面前自称“传遽之臣”,在他国大夫面前自称“外私”。大夫为国君的私事而出使他国,用自己的家臣传话时,就直称大夫的名。大夫如果是奉君命出使,由公士为傧相,向主国传话时就称“寡大夫”,或“寡君之老”。大夫奉命出使行聘礼,一定与公士一起做主国的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