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前大爆料

  1. 属于证的是肝胃不和、气滞血瘀、脾胃气虚、肝火犯肺;属于症的是恶寒发热、嗳气、胸胁胀满、呼多吸少;属于病的是积滞、郁证、鼻渊。

  2.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体现的是阴阳的互根互用。

  3.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虚热证,治疗原则为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适用于虚寒证,治疗原则为阴病治阳。

  4. 对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应采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5. 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称为木火刑金,也叫做肝火犯肺,属于相侮关系的传变。

  6. 在用补阳药的同时,须佐以补阴药,体现的是阴中求阳。在用补阴药的同时,须佐以补阳药, 体现的是阳中求阴。

  7. 阳盛则热的实热证,宜用寒凉药以制其阳,体现了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8. 肾精亏虚不能资助肝血而致的肝肾精血亏虚证,其疾病传变是母病及子。

  9. 肝火太盛,耗伤肺阴的肝火犯肺证,宜选用的治法是佐金平木法。

  10. 称为“贮痰之器”的脏是肺;称为“生痰之源”的脏是脾;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气血生化之源”是指脾。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是肺主治节。

  11. 与气的生成(宗气)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密切相关的脏是肺、脾。与神志密切相关的脏是心、肝。与“水火既济”密切相关的脏是心、肾。

  12.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元气;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气血的是宗气;根于肾, 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气是元气。能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的是卫气。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依赖气的推动作用;维持人体体温恒定是依赖气的温煦作用。防止精、血、津液等物质的无故流失及脏腑器官位置的相对恒定,依赖于气的固摄作用。四肢不温,体温下降,血行滞缓、津液凝聚等病变,与温煦作用失常密切相关。

  13. 调节“阳经气血”的是督脉;调节“阴经气血”的是任脉;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的是冲脉。约束纵行诸经的是带脉;主胞胎的是任脉。手三阳经走向从手走头。

  14. 偏阳质外感发病后多表现为热证、实证。偏阴质外感发病后多表现为寒证、虚证。

  15. 容易发生湿滞、水肿、痰饮、瘀血的体质是偏阴质;容易发生急躁、眩晕、心悸、失眠、出血的体质是偏阳质。

  16. 肢体屈伸不利、冷厥不仁,属于寒邪所致。其病因的性质是收缩牵引;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面垢眵多,白带过多,大便溏泻,属于湿邪所致。其病因的性质是沉重秽浊。

  17. 火邪容易出现吐血衄血;寒邪容易出现筋脉挛急;燥邪容易出现干咳少痰。

  18. 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的表现为气消的症状;突然受惊后出现精神不安,惊慌失措的表现为气乱的症状;心气暴脱的大汗淋漓、脉微欲绝属于喜则气缓的表现。

  19. 实邪结聚,气血不能外达,可导致真实假虚证,称为“大实有羸状”;脏腑的气血不足, 运化无力,可导致真虚假实证,称为“至虚有盛候”。

  20. 身热反不恶寒,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属真寒假热证,病机属于阴盛格阳。

  21. 身热,面红,气粗,烦躁,四肢厥冷,脉象沉伏,属真热假寒证,病机属于阳盛格阴。

  22. 高热、烦渴欲饮、尿少便干等的表现属于实中夹虚;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之水肿病,属于虚中夹实。亡阳,临床表现多见冷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神情淡漠、脉微欲绝。

  23. 培养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包括:重视精神调养、加强身体锻炼、注意生活起居、人工免疫; 消灭病邪,防止邪气侵害包括:药物杀灭病邪、讲究卫生、避免病邪侵害、防范各种外伤。

  24. 康复的原则有形神共养、调养气血、调养阴阳、协调脏腑、疏通经络。

  25. 原来不欲言语、语声低弱、时断时续,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属于假神。

  26. 目光晦暗、精神萎靡、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属于失神。

  27. 神乱常见于癫、狂、痫的患者,表情淡漠、精神发呆、哭笑无常,属于癫病;烦躁不宁、呼号怒骂、打人毁物,属于狂病;突然跌仆、昏不知人、四肢抽动、口吐涎沫,属于痫病。

  28. 脾肾阳虚、津液不化常见舌象为胖大舌;阴血亏虚,舌体不充可见瘦薄舌;阴精亏损,不能荣润常见裂纹舌;热邪亢盛可见芒刺舌;脾虚湿盛可见齿痕舌。

  29. 神识昏糊、胡言乱语、声高有力的是谵语;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是郑声; 言语粗鲁、狂妄叫骂、失去理智控制的是狂言。

  30. 外感表证的症状是恶寒发热;半表半里证常见的症状是寒热往来; 壮热多见里实热证。

  31. 气虚发热的症状特点是长期低热,劳倦则甚。湿温潮热的症状特点是午后热甚,身热不扬; 阳明潮热的症状特点是日晡热甚,腹痛便结;阴虚潮热的症状特点是午后发热,五心烦热。

  32. 根据三部脉分候脏腑的方法:右寸候的是肺,右关候的是脾胃,左关候的是肝。

  33. 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弦脉主肝胆病、痰饮、痛证;数脉主热证;迟脉主寒证。

  34. 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是表里;分析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是虚实;八纲辨证的总纲是阴阳。

  35. 心气虚证常见的症状是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心血虚证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心烦,唇舌色淡;心阳虚证常见的症状是心悸胸闷,形寒肢冷;心血瘀阻证常见的症状是心前区刺痛,尤以左臂痛厥为甚。

  36. 肾气不固证常见的症状是滑精早泄,尿后余沥;肾不纳气证常见的症状是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肾阳虚证常见的症状是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37. 虚烦失眠,心悸健忘,腰膝酸软,多梦遗精,潮热盗汗,可辨证为心肾不交。

  38. 胸胁窜痛,咳嗽阵作,甚至咳吐鲜血,性急善怒,烦热口苦,可辨证为肝火犯肺。

  39. 属于正治法的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属于反治法的是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40. 表寒证用辛温解表方药,里寒证用辛热温里方药治疗,体现的治法是寒者热之。

  41.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阴盛格阳证,宜用的治法是热因热用。

  42. 发热,微恶风,头胀痛,咳嗽少痰,咽痛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辨证为风热感冒, 方剂宜选银翘散,中成药宜选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

  43. 风寒感冒方剂宜选荆防败毒散,中成药宜选感冒清热颗粒、表实感冒颗粒。时行感冒方剂宜选清瘟解毒丸,中成药宜选清开灵颗粒。体虚感冒方剂宜选参苏饮。

  44. 杏苏散是治疗咳嗽的常用方剂,其针对的证候是风寒犯肺;中成药宜选通宣理肺丸。

  45. 燥邪伤肺所致咳嗽,方剂宜选桑杏汤,中成药宜选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露。

  46. 咳嗽气粗,咯痰黏稠,色黄,咽痛,声音嘶哑,发热,微恶风,口微渴,舌边尖红,苔微黄, 脉浮数,方剂可选桑菊饮,中成药可选急支糖浆、桑菊感冒片、蛇胆川贝枇杷膏。

  47. 痰热壅肺所致咳嗽,方剂宜选清金化痰汤,中成药宜选清气化痰丸、蛇胆川贝散。肺肾阴虚所致咳嗽,方剂宜选百合固金汤,中成药宜选二冬膏、百合固金丸。

  48. 喘咳气逆,胸闷,痰多稀薄色白而带泡沫,头痛恶寒,无汗,脉浮紧,证属风寒闭肺,方剂宜选麻黄汤合华盖散,中成药宜选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

  49.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色黄,胸中烦热,身热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痰热郁肺, 方剂宜选桑白皮汤,中成药宜选清肺化痰丸、清肺消炎丸。

  50. 胸痹气虚血瘀证的主要症状特点是胸痛隐隐,遇劳则发,应采取的治法是益气活血,方剂宜选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宜选通心络胶囊。

  51. 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唇舌紫暗,脉涩,证属气滞血瘀,方剂宜选血府逐瘀汤,中成药宜选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片。

  52. 胸闷痛如窒,痛有定处,纳呆,痰多,形体肥胖,肢体沉重,舌色暗,苔浊腻,脉滑,证属痰瘀痹阻,中医治法是豁痰化瘀,中成药宜选丹蒌片。

  53.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形寒肢冷,面白,舌苔白,脉沉迟,证属寒凝心脉, 方剂宜选乌头赤石脂丸,中成药宜选冠心苏合丸、宽胸气雾剂。

  54. 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四肢倦怠,神疲食少,面色少华,腹胀便溏,舌淡,脉细无力, 证属心脾两虚,方剂宜选归脾汤,中成药宜选归脾丸、养心宁神丸。

  55. 不寐,健忘,心悸怔忡,虚烦不安,盗汗,舌偏淡,脉细数,证属阴血亏虚,中医治法是滋阴养血,中成药宜选天王补心丸、养血安神丸。

  56. 左上腹部暴痛,喜温恶寒,得温痛减,口和不渴,舌淡,苔薄白,脉弦紧,中医诊断是胃痛, 证属寒凝气滞,中医治法是温中散寒,和胃止痛,方剂宜选良附丸。

  57. 胃痛胀满,嗳腐恶食,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证属饮食停滞,中成药宜选保和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

  58. 胃脘胀痛,连及胁肋,善太息,生气后症状加重,食欲不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证属肝胃不和,中成药宜选气滞胃痛颗粒、柴胡舒肝丸、沉香化气丸。

  59.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泛酸嘈杂,口干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证属肝胃郁热, 中成药宜选左金丸、胃逆康胶囊。

  60. 寒凝气滞型胃痛的临床特点是胃痛暴作,喜温恶寒;肝胃不和型胃痛的临床特点是胃脘胀痛,连及胁肋;饮食停滞型胃痛的临床特点是胃痛胀满,嗳腐恶食;肝胃郁热型胃痛的临床特点是胃脘灼痛,痛势急迫。

  61. 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而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腹部喜温,舌淡苔白, 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中成药宜选四神丸。

  62. 泄泻腹痛,泻而不爽,肛门灼热,粪色黄褐,气味臭秽,小便短黄,烦热口渴,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证属湿热内蕴,中医治法是清热利湿,方剂宜选葛根芩连汤,中成药宜选葛根芩连丸。

  63. 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适,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 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脾胃气虚。方剂宜选参苓白术散。

  64. 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腹胀腹痛,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热结肠胃, 方剂宜选麻子仁丸,中成药宜选清宁丸、一清胶囊。(找带“清”)

  65. 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胸胁痞满,嗳气频作,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证属气滞郁结,方剂宜选六磨汤,中成药宜选槟榔四消丸。

  66. 便秘,面色无华,心悸,头晕目眩,口干,舌淡,苔少,脉细涩,证属津亏肠燥,治当养血润燥, 方剂宜选润肠丸,中成药宜选麻仁丸、麻仁润肠丸、麻仁滋脾丸。(找“麻仁”)

  67. 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手足浮肿,语言謇涩,面色少华,舌体不正,舌质淡紫,边有瘀斑, 舌苔薄白,脉细涩无力,证属气虚血瘀,中医治法是益气活血,方剂宜选补阳还五汤,中成药宜选通心络胶囊。

  68. 肢体麻木,舌强语謇,伴胸闷多痰。舌苔腻,脉弦滑,证属风痰阻络,中医治法是祛风涤痰, 方剂宜选解语丹,中成药宜选醒脑再造胶囊。

  69. 头痛,痛连项背,恶寒畏风,受风尤剧,苔薄白,脉浮,证属风寒头痛,中成药宜选川芎茶调颗粒。

  70. 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固定不移,舌紫,脉细涩,证属瘀血阻络,方剂宜选通窍活血汤, 中成药宜选通天口服液。

  71. 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证属肝阳上亢, 方剂宜选羚角钩藤汤,中成药宜选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丸、松龄血脉康胶囊。

  72. 风热头痛方剂宜选桑菊饮,中成药宜选芎菊上清丸。

  73. 眩晕属肝火上扰者,中成药宜选当归龙荟丸;眩晕属肝肾阴虚者,中成药宜选杞菊地黄丸; 眩晕属痰浊上蒙者,方剂宜选用涤痰汤,中成药宜选半夏天麻丸。

  74. 可参考中医消渴辨证论治的西医疾病是尿崩症、精神性多饮、多尿症。

  75. 消渴见烦渴引饮,消谷善饥,形体消瘦,小便频数而多,尿浑而黄,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证属阴虚燥热,方剂宜选玉女煎,中成药宜选消渴平片。

  76. 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而干,脉细弱无力,证属脾胃气虚,中医治法是健脾益气,方剂宜选参苓白术散。

  77. 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中医诊断是淋证。可参考淋证辨证论治的西医疾病是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尿路结石、尿道综合征。

  78. 治疗热淋,方剂宜选八正散,中成药宜选三金片、八正合剂、癃清片、热淋清颗粒。

  79. 治疗劳淋,方剂宜选无比山药丸,中成药宜选五子衍宗丸、济生肾气丸。

  80. 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往往突发一侧腰腹绞痛难忍,甚则牵及外阴, 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方剂宜选石韦散,中成药宜选复方金钱草颗粒。

  81. 可参考癃闭辨证论治的西医疾病是尿潴留、无尿症。

  82. 小便点滴而下,量极少而短赤灼热,小腹胀满,口苦口黏,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 中医诊断为癃闭,辨证为膀胱湿热,方剂宜选八正散,中成药宜选复方金钱草颗粒。

  83. 小便点滴而下,甚则阻塞不通,烦躁口苦,舌质紫暗有瘀点,苔黄腻,脉涩,证属湿热瘀阻, 方剂宜选代抵当丸,中成药宜选癃闭舒胶囊。

  84. 肾阳不足所致阳痿,中成药宜选蚕蛾公补片、右归丸、桂附地黄丸。

  85. 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心脾两虚,方剂宜选归脾汤。

  86. 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咽之不下,咯之不出,胸中闷窒,或兼胁痛。苔白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郁证,证属痰气郁结,治法宜化痰利气,方剂宜选半夏厚朴汤。

  87. 治疗虚劳阳虚证,方剂宜选附子理中汤;治疗虚劳阴阳两虚证,方剂宜选桂附地黄丸。

  88. 治疗痛痹方剂宜选乌头汤;治疗行痹方剂宜选防风汤,中成药宜选九味羌活丸;治疗着痹方剂宜选薏苡仁汤。

  89. 治疗阳暑方剂宜选白虎汤,中成药宜选清暑益气丸、清暑解毒颗粒。

  90. 治疗阴暑方剂宜选香薷饮,中成药宜选十滴水、藿香正气软胶囊。

  91. 面部粟疹累累,色红,疼痛,时有脓疱,口干渴,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方剂宜选枇杷清肺饮,中成药宜选黄连上清丸。

  92. 颜面、胸背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口臭,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证属胃肠湿热, 方剂宜选茵陈蒿汤,中成药宜选防风通圣丸、消痤丸。

  93. 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肿块,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 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证属肝郁痰凝,治当疏肝理气,化痰消坚,方剂宜选逍遥蒌贝散, 中成药宜选乳核散结片。

  94. 乳房肿块,结节感明显,乳房胀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面色少华,腰膝酸软,精神倦怠, 心烦易怒,月经紊乱。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证属冲任失调。

  95. 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则剧,得冷则减;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黄, 脉浮数,证属风热犯表,方剂宜选消风散,中成药宜选消风止痒颗粒。

  96. 风团大片色红,瘙痒剧烈;发疹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数,证属胃肠湿热,方剂宜选防风通圣散,中成药宜选防风通圣丸。

  97. 大便带血,滴血,有时呈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肛门瘙痒,舌红,苔薄白,脉浮数,证属肠风下血,方剂宜选凉血地黄汤,中成药宜选槐角丸。

  98. 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属湿热下注,中医治法是清热利湿止血,方剂宜选脏连丸。

  99. 肛内肿物脱出,肛管紧缩,坠胀疼痛,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细涩,证属气滞血瘀, 方剂宜选止痛如神汤。

  100. 月经提前,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质暗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方剂宜选固阴煎。

  101. 月经提前,量多,经色紫红,质稠有块,经前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 舌红苔黄,脉弦数,方剂宜选丹栀逍遥散。

  102. 月经先后无定期属肾虚者,方剂宜选固阴煎;月经先后不定期属肝郁者,方剂宜选逍遥散。

  103. 气滞血瘀型痛经,方剂宜选膈下逐瘀汤;阳虚内寒型痛经,方剂宜选温经汤,中成药宜选艾附暖宫丸。

  104. 经血非时而下,淋沥不断,色淡质稀,少气懒言,倦怠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脉细弱, 证属气血两虚,方剂宜选圣愈汤合血安胶囊,中成药宜选定坤丹。

  105. 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倦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 两足跗肿,面色㿠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证属脾虚湿盛,方剂宜选完带汤。

  106. 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不思饮食,神疲肢倦,腹满喜按,大便稀溏,夹有不消化食物,舌淡, 脉滑,证属脾虚夹积,治当健脾助运,消食化滞,方剂宜选健脾丸。

  107. 不思乳食,嗳腐酸馊,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酸臭,心烦,低热,夜眠不安,苔白厚腻, 脉弦滑,证属乳食内积,方剂选用乳积用消乳丸、食积用保和丸。

  108. 纳呆,食无味,形体尚可,嗳气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调,面色少华,精神正常,舌苔薄白, 脉尚有力,中医诊断为厌食,中医辨证为脾运失健,方剂宜选不换金正气散,中成药宜选枳术丸。

  109. 厌食,神疲多汗,大便稀薄夹有未消化食物,形体偏瘦,面色少华,体倦乏力,证属脾胃气虚,治当健脾益气,佐以助运,方剂宜选异功散,中成药宜选参苓白术散。

  110. 鼻渊属风热蕴肺者,中成药宜选鼻炎片、辛芳鼻炎胶囊。

  111. 鼻渊属胆经郁热者,方剂宜选龙胆泻肝汤,中成药宜选藿胆片、鼻渊舒口服液。

  112. 口疮属心脾积热者,方剂宜选凉膈散。

  113. 风热外袭所致咽喉肿痛,中成药宜选复方鱼腥草片、复方草珊瑚片。

  114. 火毒上攻所致咽喉肿痛,中成药宜选六神丸、清咽利膈丸、清咽丸。

  115. 三因学说是指隆、赤巴、培根;三根是指赫依、希日、巴达干。

  116. 被后世称为“众方之祖”的医学典籍是《伤寒论》;开创内伤杂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医学典籍是《金匮要略方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古本草合刊本是《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最早的本草学专著,药物按三品分类的是《神农本草经》。

  117. 执业药师承接患者咨询的内容主要有:①用药方法;②用药剂量;③药品不良反应;④药物相互作用;⑤用药禁忌;⑥药品价格、报销,是否进入医疗保险报销目录等。

  118. 属于对产地提出要求的药名是东阿胶、田三七、杭白芍、怀山药、江枳壳。

  119. 属于对药材品质提出要求的是金毛狗脊、子黄芩、鹅枳实、马蹄决明、明天麻、左牡蛎、左秦艽、九孔石决明。

  120. 属于对药材修治类提出要求的是远志去心、山茱萸去核、乌梢蛇去头去鳞片。

  121. “十对”是指对科别、姓名、年龄,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 对临床诊断。

  122. 在桃红四物汤中用酒当归,当归补血汤中用生当归;在大承气汤中用生大黄,在大黄䗪虫丸中用熟大黄;在泻心汤中用生黄连,在香连丸中用萸黄连;在补中益气汤中用炙黄芪;在玉屏风方中用生黄芪。

  123. 焦三仙煎汤送服至宝锭;黄酒送服大活络丸、三七伤药片、七厘散、牛黄醒消丸;姜汤送服藿香正气丸;米汤送服四神丸、更衣丸;蜂蜜水送服麻仁丸。

  124. 北沙参的别名是东沙参;南沙参的别名是空沙参;香附的别名是莎草根。

  125. 中药紫参的正名是拳参;丹参的别名是紫丹参、赤参。

  126. 驱虫和泻下药宜空腹服;健胃药和对胃肠刺激性较大药物宜饭后服。

  127. 属妊娠禁用药的有商陆、天山雪莲、洋金花、莪术等;妊娠慎用的中药是天花粉、大黄、桂枝、肉桂、乳香、华山参、附子、白附子等。

  128. 处方名侧柏叶,调配时应付炒炭品;处方名白术,调配时应付麸炒品;处方直接写药名, 需调配蜜炙品的药是枇杷叶、马兜铃。

  129. 七厘散、五虎丹宜白酒调糊外敷;如意金黄散宜茶水调敷;冰硼散宜吹布患处。

  130. 脾胃虚寒、大便溏稀者,应忌用苦寒或泻下药;表邪未解者忌用固表止汗药;月经过多者忌服破血逐瘀药;阳虚里寒者忌用寒凉药。

  131. 不宜与知母置于同一药斗的是玉竹;常与浙贝母装于同一药斗的是知母;不宜与厚朴装于同一药斗的是海桐皮;常与川芎装于同一药斗的是当归。

  132. 芦根与茅根、茵陈与金钱草、荷叶与荷梗、竹茹与丝瓜络宜放在最底层的大药斗里。

  133. 属于配伍禁忌,不能排于一斗或上下药斗中的是藜芦与赤芍、附子与天花粉。(找十八反、十九畏)

  134. 药名相近,但性味功效不同,不应排列在一起的饮片是藜芦与漏芦、天葵子与冬葵子、附子与白附子。

  135. 外观形状相似,但功效不同,不应排列在一起的饮片是制南星与浙贝、山药与天花粉、蒲黄与海金沙、杏仁与桃仁、当归与独活、知母与玉竹、熟地黄与黄精。

  136. 为了防止灰尘污染,某些中药不宜存放于一般的药斗内,而宜存放于加盖的瓷罐中,如玄明粉、青黛、松花粉、生蒲黄、龙眼肉、熟地黄、乳香面、没药面、血竭面。

  137. 因有恶劣气味而不能与其他药物装于一个药斗的饮片是鸡矢藤、阿魏。

  138. 调配饮片时,每剂中药的重量误差应控制在 ±5% 以内。

  139. 属于妊娠禁用、忌用的中成药是九分散、槟榔四消丸、三七伤药片、牛黄解毒丸、当归龙荟丸、血府逐瘀胶囊、麻仁润肠丸、益母丸、麝香保心丸等。

  140. 属于妊娠慎用的中成药是三妙丸、牛黄上清丸、川芎茶调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防风通圣丸、枣仁安神胶囊、麻仁滋脾丸、复方丹参滴丸等。

  141. 宜包煎的饮片是葶苈子、海金沙、蛤粉,旋覆花、枇杷叶。

  142. 需后下的气味芳香类饮片有白豆蔻、砂仁、鱼腥草、薄荷、沉香、降香。

  143. 因久煎有效成分易被破坏而需后下的饮片有生大黄、钩藤、番泻叶、徐长卿、苦杏仁。

  144. 宜先煎的饮片是鹿角霜、鳖甲;宜冲服的是雷丸、紫河车、琥珀、蕲蛇。

  145. 宜另煎的饮片是西红花、水牛角;宜煎汤代水的饮片是葫芦壳、灶心土。

  146. 因含挥发油而易泛油的是当归、苍术;因含糖量多而易“走油”的是天冬、牛膝、熟地。

  147. 中药饮片贮存过程中,易发生粘连和发霉的饮片是天冬、熟地。

  148. 一般中药炮制品的绝对含水量应控制在 7% ~ 13%;贮存环境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35% ~ 75%。

  149. 根据《中国药典》规定,凉暗处是指避光并且不超过 20℃;常温是指 10℃~ 30℃;冷处所指环境条件是 2℃~ 10℃;阴凉处所指环境条件是不超过 20℃。

  150. 贮藏温度不宜超过 30℃的剂型有栓剂、胶囊剂。

  151. 宜与蛤蚧对抗贮存的是花椒、吴茱萸或荜澄茄;宜与土鳖虫对抗贮存的是大蒜;宜与人参对抗贮存的是细辛;宜与牡丹皮对抗贮存的是泽泻、山药;宜与蕲蛇对抗贮存的是花椒或大蒜瓣; 宜与冬虫夏草对抗贮存的是藏红花。

  152. 用于气体灭菌养护技术的最佳气体是环氧乙烷混合气体。

  153. 中药养护中吸湿防潮法可采用的干燥剂是生石 灰(20% ~ 25%)、 无水氯化钙(100% ~ 120%)。

  154. 不合理用药的后果有:①浪费医药资源;②延误疾病治疗;③引起药物不良反应以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④造成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155. 功效相似的中成药联用,能增强疗效的是附子理中丸与四神丸、脑立清胶囊与六味地黄丸、归脾丸与人参养荣丸。

  156. 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功效的是二陈丸与平胃散、乌鸡白凤丸与香砂六君丸。

  157. 因配伍禁忌而不宜合用的药组是川贝枇杷露与天麻丸;因证候禁忌而不宜合用的药组有牛黄解毒片与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与牛黄解毒片。

  158. 不能与中成药利胆排石片、胆宁片、胆乐胶囊联用的中成药有六应丸、妙济丸、苏合香丸、紫雪散、纯阳正气丸。

  159. 因配伍禁忌而不宜联用的药组是内消瘰疬丸与橘红痰咳颗粒、祛痰止咳颗粒与通宣理肺丸。

  160. 因均含附子而不应联用的中成药组是大活络丸与天麻丸。

  161. 含朱砂较多的中成药如更衣丸、磁朱丸、安宫牛黄丸,与含有较多还原性碘离子或溴离子的内消瘰疬丸、消瘿五海丸合用,在肠内会形成有刺激性的碘化汞或溴化汞,导致药源性肠炎、赤痢样大便。

  162. 丙谷胺与甘草、白芍、冰片合用治疗消化性溃疡有协同作用。

  163. 中西药联用能够降低毒副反应的药组是甘草与呋喃唑酮、氯氮平与石麦汤。

  164. 中西药联用能够减少西药剂量的药组是苓桂术甘汤与地西泮(只需常规量的 1/3)、珍菊降压片与盐酸可乐定(比单用制剂减少 60%)。

  165. 影响药物吸收的中西药联用药组是牛黄解毒片与利福平、大黄与红霉素。

  166. 石膏与四环素联用,会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吸收。

  167. 因含有果胶类药物,不能与林可霉素合用的中药有山茱萸、人参归脾丸、六味地黄丸。

  168. 影响药物分布的中西药联用药组是银杏叶与地高辛。

  169. 红灵散与庆大霉素同用,能引发暂时或永久性耳聋。

  170. 减少药物排泄的中西药联用药组是有机酸(女贞子、川芎)与阿司匹林。

  171. 香连丸与甲氧苄啶同用后抗菌活性增强 16 倍。

  172. 与镇静催眠药合用,能提高对失眠症的疗效的中药是逍遥散、三黄泻心汤。

  173. 与西药解痉药合用,能提高疗效的是芍药甘草汤。

  174. 与地龙、石菖蒲合用后能提高抗癫痫效果的西药是苯妥英钠。

  175. 与乙醇同用会增强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引起熟练技能障碍、困倦等不良反应的是马来酸氯苯那敏。

  176. 抗感灵片所含的西药组分是对乙酰氨基酚;维 C 银翘片所含的西药成分有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 C;重感冒灵片所含的西药组分是安乃近、马来酸氯苯那敏。

  177. 珍菊降压片所含的西药组分是盐酸可乐定、氢氯噻嗪;消渴丸、消糖灵胶囊所含的西药组分是格列本脲;脉君安片所含的西药组分是氢氯噻嗪;新癀片所含的西药组分是吲哚美辛。

  178. 联用会产生拟似效应,诱发强心苷中毒的是麝香保心丸与地高辛。

  179. 不宜与富含黄酮类成分的银杏叶制剂联用的是法莫替丁片。

  180. 培元通脑胶囊、活血通脉片、益心通脉颗粒等含有甘草、鹿茸、人参等成分的中成药与降糖药二甲双胍、胰岛素、消渴丸、阿卡波糖产生拮抗作用,降低降糖效果。

  181. 婴幼儿患者合理应用中药的原则有:①用药及时,用量宜轻;②宜用轻清之品;③宜佐健脾和胃之品;④宜佐凉肝定惊之品;⑤不宜滥用滋补之品。

  182. 婴幼儿患者宜佐凉肝定惊之品,如钩藤、蝉蜕、僵蚕、地龙。

  183. 治疗气血两虚的儿童,应给予益气养血的党参、黄芪、黄精、首乌、当归、大枣。

  184. 含有毒蛋白类能引起肝毒性的中药有苍耳子、蓖麻子;含有萜与内酯类能引起肝毒性的中药有川楝子;大量使用可引起灶性肝细胞坏死的鞣质类中药是五倍子。

  185. 能引起肝损伤的动物类中药是蟾酥、猪胆、斑蝥、蜈蚣、鱼胆。

  186.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药物和使用因素包括:①品种混乱;②炮制不当;③剂量过大;④疗程过长;⑤辨证不准;⑥配伍失度。

  187. 马钱子中毒的表现是面部肌肉紧张,伸肌与屈肌同时做极度收缩,发生典型的士的宁惊厥、痉挛,甚至角弓反张。

  188. 朱砂(汞)中毒的表现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中有金属味,口腔黏膜充血。

  189. 蟾酥中毒的表现是胸闷、心律失常、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四肢厥冷、血压下降,甚则心搏骤停而死。

  190. 过量服用含乌头的中成药会引起口舌、四肢、全身麻木,头晕、头痛,精神恍惚。

  191. 过量服用含雄黄(砷)的中成药会引起各种出血(吐血、咯血、便血、尿血)、黄疸。

  192. 含有马钱子的中成药是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

  193. 含有蟾酥的中成药是六神丸、梅花点舌丸、麝香保心丸。

  194. 既含有朱砂,又含有雄黄的中成药是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抱龙丸、紫金锭(散)。

  195. 细辛中毒,常可见烦躁、瞳孔散大,血压体温升高,严重者可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细辛中的挥发油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最终可因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致死。

  196. 苍耳子的不良反应是黄疸、肝肿大、呼吸节律不整、呼吸困难、急性肾功能衰竭。

  197. 苦杏仁中毒,严重者主要表现为昏迷惊厥,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呼吸麻痹。

  198. 罂粟壳中毒临床表现为昏迷或昏睡,抽搐,呼吸浅表而不规则,面色苍白发绀,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血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