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镇痛药

镇痛药(analgesics):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能选择性抑制痛觉传导而不影响其他感觉传导的药物。该类药物多有依赖性和明显的成瘾性,属受管制的麻醉品,故又称为麻醉性镇痛药(narcotic-analgesics, narcotics)。

镇痛药分为阿片类镇痛药和非阿片类镇痛药。

阿片类药物可分为:

1.强镇痛药

(1)菲类:吗啡。

(2)二苯甲烷类:美沙酮。

(3)苯基哌啶类:哌替啶,芬太尼。

2.中等强度镇痛药

可待因。

3.混合性受体的激动-拮抗剂

(1)纳布啡。

(2)喷他佐辛。

(3)布托啡诺。

(4)丁丙诺啡。

4.阿片受体拮抗剂

(1)纳洛酮。

(2)纳曲酮。

一、阿片受体与体内镇痛系统

阿片(opium)为罂粟果浆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碱,分为:

(1)菲类 如吗啡、可待因等。

(2)异喹啉类 罂粟碱等。

alt

图14-1 吗啡的化学结构

表14-1 阿片类药物的化学结构

alt

-N-甲基哌啶环与环B稠合,环A上的酚羟基被甲基取代,为可待因。

环A酚羟基和环C醇羟基的氢被乙酰基取代,成为脂溶性极高的海洛因。

环A上的酚羟基被烯丙取代,成为μ受体部分激动剂烯丙吗啡。

叔胺氮上的甲基被烯丙基取代,成为μ受体拮抗剂纳洛酮。

阿片受体(opioid receptor)

人们很早就发现,吗啡的镇痛作用具有高效性、选择性,有严格的立体结构特异性,并发现有特异的拮抗剂烯丙吗啡(1942年)。这些符合药物与受体作用的特征,因此提出了阿片受体的假说。以后逐渐证实,在边缘系统、蓝斑核、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中脑顶盖前核、孤束核、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肠肌,都存在这类阿片受体。以后人们又根据与药物的亲合力以及功能的不同,把阿片受体分为μ、κ、δ、σ四种亚型。目前认为,阿片μ(μ1μ23)受体与镇痛、呼吸抑制、缩瞳、镇静作用有关;δ(δ1,δ2)受体与欣快感、成瘾性、提高胃肠肌张力有关;κ1(κ123)受体与脊髓水平镇痛有关;σ受体的作用还不十分清楚。

人们在证实了阿片受体的存在后,很快又发现了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它们是机体内正常的阿片受体的配体,参与机体多种功能的调节。内源性阿片肽(opioid peptids)主要有脑啡肽(如甲啡肽(M-enkephalin)、亮啡肽(L-enkephalin))和内啡肽(如β-内啡肽(β-endorphin)和强啡肽(dynorphin))。

表14-2 内源性阿片肽的受体选择性

alt

吗啡类药物与阿片受体(μ)结合,模拟内阿片肽样作用,产生镇痛作用。

alt

图14-2 阿片类药物的镇痛机制

二、吗啡

【药理作用】

(一)中枢作用

1.镇痛(analgesia)

对慢性钝痛的镇痛作用大于急性锐痛。镇痛作用强大,选择性高。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不影响意识和其他感觉。

阿片类镇痛药的镇痛机制:激动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导水管周围灰质、外周神经纤维上的阿片受体,通过抑制性G蛋白(Gi),抑制腺苷酸环化酶(AC),通过一系列抑制磷酸化反应,促进K+外流,减少Ca2+内流,使突触前膜递质释放减少或者使突触后膜超极化,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传递,产生镇痛作用。

2.镇静(sedation)

消除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如果外界环境安静,可使患者进入浅而易醒的睡眠状态。

3.欣快感(euphoria)

一阵轻度的晕眩,欣快、愉悦和满足感、梦幻般感觉。欣快感和镇静作用与激动蓝斑核、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μ受体激动有关。

4.抑制呼吸

激动延脑呼吸中枢的μ2阿片受体,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治疗量可减慢呼吸频率。急性中毒时可使呼吸频率降低至3~4次/min。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可给予中枢兴奋药解救。

5.其他

作用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抑制咳嗽中枢,因此吗啡有镇咳作用。

兴奋中脑盖前核阿片受体,缩小瞳孔。吗啡中毒表现时呈针尖样瞳孔。

兴奋脑干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恶心、呕吐。

兴奋脊髓,可能诱发惊厥和癫痫。能增加肌张力,中毒时呼吸肌张力过高,胸廓活动受限。

(二)外周作用

1.心血管系统

吗啡有扩张血管作用,可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机理可能与促进组胺释放,激动孤束核阿片受体,抑制交感中枢以及抑制呼吸,体内CO2积蓄导致扩张血管等作用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吗啡扩张脑血管,可使颅内压增高,不适合治疗头痛。

2.消化系统

(1)提高胃肠环行平滑肌和括约肌张力,甚至可达痉挛程度,但使胃肠纵行平滑肌收缩减弱,延缓肠内容物通过。可使胃窦张力增加,蠕动减少,使胃肠排空速度减慢。小肠静息张力增加,推进性蠕动减慢。结肠张力增加,推进性蠕动减慢或消失;加上中枢抑制,使便意迟钝,因此,吗啡可引起便秘,同时也是最强大的止泻药。

(2)抑制胆汁、胰液和肠液的分泌。

(3)兴奋胆道Oddi括约肌,胆道和胆囊内压增加,严重时可能诱发胆绞痛。胆绞痛病人不宜单独使用吗啡镇痛,需与阿托品合用。

3.其他平滑肌

泌尿道:提高膀胱括约肌张力,可引起尿潴留。

收缩支气管平滑肌,促进组胺释放,诱发加重哮喘。哮喘者禁用。

子宫平滑肌提高张力抑制蠕动,抑制产程和分娩,同时抑制胎儿呼吸。禁用于分娩止痛。

(三)神经内分泌

促进抗利尿激素、催乳素、促生长激素的分泌。黄体生成素减少。

(四)其他

免疫反应

短时间促进,长期使用吗啡可抑制免疫功能。

【体内过程】

口服吸收好,但首关消除较高,生物利用度低。皮下或肌内注射吸收好。

可透过胎盘,少量进入脑内发挥镇痛作用。经肝脏代谢,经肾脏排出。

【临床应用】

1.镇痛

主要用于严重创伤、烧伤、晚期癌痛的镇痛。

胆绞痛和肾绞痛,需加M受体阻断药。

用吗啡治疗心肌梗死时的心前区剧痛不仅镇痛,还有镇静和扩血管作用。

还可用于静脉复合麻醉、术后镇痛等。

2.心源性哮喘

吗啡与强心苷、氨茶碱及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心力衰竭。

机制:

(1)抑制呼吸中枢,变短促低效呼吸为深慢高效呼吸。

(2)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3)中枢镇静,缓解病人的恐惧情绪。

但吗啡禁用于支气管哮喘,因吗啡可使支气管收缩,抑制呼吸中枢,将导致严重后果。若病人伴有休克、昏迷、严重肺部疾患或痰液过多时,禁用吗啡。

3.止泻(treating diarrhoea)

用于非细菌性急、慢性腹泻。通常用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

4.镇咳

可用可待因,用于剧烈无痰干咳。

5.复合麻醉

镇静、止痛、抗焦虑,可用于静脉复合麻醉。

【不良反应】

通常主要有恶心、呕吐、呼吸抑制、嗜睡、眩晕、便秘、排尿困难、胆绞痛、直立性低血压和免疫抑制等。

【耐受性】

药物连续应用后,机体对药物反应强度递减。表现为使用剂量逐渐增大和用药间隔时间缩短。这与阿片受体数量减少或内源性阿片肽释放减少有关。

【成瘾性】(addiction)

表现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

一旦停药可出现戒断症状: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最痛苦的症状是弥漫性疼痛。一般6~8h出现,36~48h达到高峰,第5天大部分症状消失。

心理性成瘾(精神症状):“强迫性觅药行为”,焦虑、失眠和厌食,需要数月或数年甚至终身存在。

由于欣快感(正强化作用)和戒断症状(副强化作用),使吗啡类药物成瘾不断加深,造成严重后果,如人格改变而犯罪,注射过量中毒死亡,感染AIDS、肝炎、结核等传染病,严重便秘,肺部感染阻塞性疾病等。故吗啡应限制使用,连续应用不得超过一周。

急性中毒

用量过大会引起中毒。表现为昏迷、针尖样瞳孔、呼吸抑制,甚至呼吸麻痹(可至2~4次/min)、血压下降、紫绀、少尿、体温下降。

抢救:人工呼吸,给氧。可用特异性拮抗剂纳洛酮0.4~0.8mg抢救。

禁忌证:禁用于分娩止痛和哺乳妇女止痛,支气管哮喘及肺心病患者,颅高压患者。

三、其他强镇痛药

美沙酮(methadone)

口服有效。口服生物利用度为92%,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0%,半衰期15~40h。反复使用有一定蓄积性。

1.用于各种剧痛

镇痛效率与吗啡相似。镇咳、呼吸抑制、胃肠和胆道压力影响。呼吸抑制作用维持时间较长,禁用于分娩止痛。

2.脱毒治疗

美沙酮成瘾性产生较慢,几天内达到高峰,2周消失。戒断症状轻,欣快症状弱于吗啡,依赖性较小,易戒除,可作为戒除吗啡或海洛因瘾时的替代药物。

芬太尼(fentanyl)

强效:激动μ受体,镇痛作用是吗啡的100倍。短效:15min起效,维持1~2h。t1/2:20min。

用于各种疼痛:适用于短时的镇痛,如外科手术前、中、后的镇痛作用(镇痛泵),是复合全麻中常用的药物。与氟哌利多合用,有神经安定镇痛作用。用于帮助完成一些小手术或医疗检查,如烧伤换药、内镜检查等。

可产生欣快、呼吸抑制和成瘾性,大剂量产生肌肉僵直(纳洛酮对抗)。静脉注射过速,易呼吸抑制。

禁用于支气管哮喘、颅脑肿瘤或颅脑外伤引起昏迷的患者及两岁以下小儿。

哌替啶(pethidine),杜冷丁(dolantin)

作用与吗啡相似,但较弱。

【体内过程】

口服无效,注射给药。

经肝代谢为哌替啶酸和去甲哌替啶,后者有明显的中枢兴奋作用,易蓄积,引起震颤、肌痉挛甚至癫痫发作等不良反应。纳洛酮不能拮抗不良反应,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哌替啶不适用于慢性疼痛和癌痛的治疗。

【药理作用】

镇痛、镇静、扩血管作用与吗啡相似但较弱、较短。呼吸抑制轻,成瘾性轻。

对平滑肌作用弱,无止泻、便秘作用。无缩瞳作用。

【临床应用】

可以用于短期镇痛,如手术后镇痛。也可用于麻醉前给药、人工冬眠和心源性哮喘。内脏绞痛仍应配伍解痉药。

【药物相互作用】

(1)曾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B或A型)的病人,用哌替啶可致严重呼吸抑制、中枢兴奋、谵妄、高热和惊厥,机理不明。

(2)氯丙嗪和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增强本药的呼吸抑制作用。

二氢埃托啡(dihydroetorphine)

我国生产的强镇痛药,镇痛作用强于吗啡(12000倍),镇痛作用短暂(2h左右)。

小剂量间断用药不易产生耐受性,但易精神成瘾。用于哌替啶、吗啡镇痛无效时镇痛。

四、中等强度镇痛药

可待因(codeine)

阿片中的一种生物碱,又称甲基吗啡,约有10%在肝脏内转化为吗啡。镇痛作用仅为吗啡的1/3(口服),镇咳作用为吗啡的1/4。对呼吸抑制作用和成瘾性较弱。

作为中枢性镇咳药,用于干咳或剧烈频繁的咳嗽。也可用于儿童镇痛,与阿司匹林合用可增强镇痛作用。

持续应用也可致依赖性,近来一些人用止咳露(含可待因)兑可乐(含咖啡)做“摇头水”,非常容易成瘾。

地芬诺酯(diphenoxylate)

又名苯乙哌啶。

直接作用于肠平滑肌,减弱肠蠕动,增加肠的环行肌收缩,使肠内容物通过延迟,有利于肠内水分的吸收,显示较强的止泻作用。

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等。合用阿托品,可减少药物依赖性发生。

大剂量产生欣快感,可成瘾。

五、阿片受体的激动-拮抗剂(mixed agonist-antagonist)

纳布啡(nalbuphine)

喷他佐辛(pentazocine)

布托啡诺(butorphanol)

丁丙诺啡(buprenorphine)

纳布啡(nalbuphine)

又名纳丁啡。

纳布啡拮抗μ受体,激动κ受体。其镇痛效价与吗啡相似。约为喷他佐辛的3倍,成瘾性很小。对心血管影响轻微。特别适用于心血管病病人。

喷他佐辛(pentazocine)

又名镇痛新,戊唑星。

主要激动κ受体及δ受体,对μ受体部分激动作用。本药镇痛效力较弱,为吗啡的1/3,呼吸抑制约为吗啡的1/2。

成瘾性很小。在药政管理上已列入非麻醉药品,故应用广泛。

心血管系统作用与其他药物不同,大剂量或静脉给药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提高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冠心病者慎用。

用于各种慢性疼痛。肌肉注射、口服均可。

【不良反应】

眩晕、恶心、出汗,有时可引起焦虑、噩梦及幻觉等(可能系激动δ受体所制)。

六、阿片受体拮抗剂

纳洛酮(naloxone)

叔氮上以烯丙基取代甲基,6位羟基变酮基。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于2%,一般注射给药。

本身无明显药理效应及毒性。对各型阿片受体有拮抗作用。对吗啡中毒者,能迅速翻转吗啡的作用,消除呼吸抑制和血压下降等症状。对吗啡成瘾者,能迅速诱发戒断症状。对各种应激状态下内源性阿片系统激活所产生的休克、呼吸抑制、循环衰竭等症状有明显逆转作用。

【临床应用】

(1)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急性中毒的解救,消除呼吸抑制和其他中枢抑制症状。

(2)用于对吸毒成瘾者的诊断,也可用于帮助快速戒毒。

(3)试用于各种休克、乙醇中毒等。

七、其他类型镇痛药

曲吗朵(tramadol)

合成的可待因类似物,有弱μ受体作用(与受体亲合力是吗啡的1/6000)。机理可能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5-HT和NE的再摄取。

有吗啡样镇痛、止咳作用。镇痛效果与镇痛新类似。

可用于术后、烧伤、创伤、分娩、癌症镇痛。

副作用少,无呼吸抑制、意识模糊、便秘等副作用。

耐药性、成瘾性很小。吸毒人员用它来抑制海洛因戒断症状,可导致曲吗多成瘾。

布桂嗪(bucinnazine)

又名强痛定。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3,但比解热镇痛药作用强。对皮肤、黏膜和运动器官的疼痛有明显镇痛作用,对内脏器官的绞痛效果差。

临床上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炎症性及外伤性疼痛、关节痛、痛经和癌肿疼痛。

偶有恶心、头晕、困倦等反应,停药后消失。

可产生耐受性,但也有成瘾较低,故宜提高警惕。

八、非麻醉性镇痛药

四氢帕马丁(tetrahydropalmatin)

罂粟科植物延胡索的块茎中提取的生物碱,延胡索乙素为消旋体,左旋四氢帕马丁(L-tretrahydropalmatine)即罗通定(颅痛定,rotundin)。

镇痛较哌替啶为弱,较解热镇痛药强,对慢性持续性能效果较好,对创伤及手术后疼痛的作用较差。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

机理主要是阻断脑内DA受体。

毒性低,安全性大,无成瘾性,为非麻醉性镇痛药。

表14-3 常用镇痛药作用的比较

alt

大纲要求

1.掌握阿片类镇痛药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

2.掌握吗啡、哌替啶、美沙酮、芬太尼、喷他佐新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的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