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认识本性

《沉思录》卷六的主旨是认识本性。作者是斯多亚派哲学的代表人物,斯多亚派的基本生活准则就是按照本性生活。本卷一开篇就告诉我们,是理性支配着宇宙,所有事物都是根据这一理性来创造和完善的。人也是这样,人的本性和宇宙的支配力量是一致的。在本卷快要结束时,作者又说:“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自己的理智本性去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宇宙理智本性的事情对你发生。”按照本性生活,接受一切现实,才是循正道而行。

在任何环境和疾病中欢愉如常

从阿珀洛尼厄斯那里,我懂得了意志的自由,懂得了在失子和久病的剧烈痛苦中镇定如常。

从马克西默斯那里,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

每一件发生的事情都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样亲切且为人熟知,因为疾病、死亡、诽谤以及任何别的使愚蠢的人喜欢或烦恼的事情就是这样。

当你在某种程度上因环境所迫而烦恼时,迅速地转向你自己,一旦压力消失就不要再继续不安,因为你将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

我履行我的义务,其他的事物不会使我苦恼,因为它们或者是没有生命的物体,或者是没有理性的事物,或者是误入歧途或不明道路的存在。

《沉思录》里时常强调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心灵状态,“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苦难并不可怕,受挫折也无需忧伤。只要心中的信念没有萎缩,你的人生旅途就不会中断。

不要抱怨生活给了你太多的磨难,不要抱怨生活中有太多的曲折,更不要抱怨生活中存在的不公。没有一片海域没有波澜,没有一片蓝天不会下雨,没有一种人生不会遭遇不幸。其实,人生的不幸就像海上波澜、天空中的阴霾一样自然。

19世纪的时候,英国劳埃德保险公司曾基于它不可思议的经历及在保费方面给他们带来的可观收益,从拍卖市场买下了一艘船,这艘船1894年下水,在大西洋上曾撞上138次冰山,116次触礁,13次火灾,207次被风暴扭断桅杆,然而它从没有沉没过。

但是,让这艘船名扬天下的并不是劳埃德保险公司,而是来此观光的一名律师。当时,他刚打输了一场官司,委托人自杀了。尽管他以前也有过失败的辩护,而且也不是第一次遭遇当事人因败诉而自杀的事件。但是遇到这样的事,他还是有一种负罪感。他不知道该如何安慰那些遭受了人生不幸的人,他们有的被骗得血本无归,有的被罚得倾家荡产,有的因输了官司而落得债务缠身。他看到了这艘船,忽然想为什么不让他们来参观这艘船呢?看看这艘遭遇了无数次磨难、却永不沉没的船,也许会对他们有一些启发。他就把这艘船的历史抄下来和这艘船的照片一起挂在他的律师事务所里,每当商界的委托人请他辩护,无论输赢,他都建议他们去看看这艘船。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截至1987年,已有1230万人次参观过这艘船,仅参观者的留言就有170多本。吸引人们观看的原因不是这艘船的辉煌历史,恰恰是它身上的累累伤痕。

这艘船告诉人们,在大海上航行的船没有不带伤的,而在生活的海洋中航行的我们,受到伤害也是自然的。重要的不是纠缠于这些不幸,扩大伤口,直至沉沦,而是应该想办法摆脱过去的失败和痛楚,如此才能永远以最坚强的姿态搏击风雨。

一个小男孩出生的样子,让所有见到的人都伤心至极——他的身体只有可乐罐那么大,腿是畸形的,而且没有肛门,躺在观察室里奄奄一息。医生断言,这孩子几乎不可能活过24小时。可是他的父亲在为他准备好了小衣服、小棺材和墓地后,回到医院发现他居然还活着。医生又说,这孩子不能活过一周,但是他挣扎着活了一周又一周……父亲将他带回家,取名约翰·库缇斯。

小约翰实在太小了,在他眼里,周围的一切都是庞然大物,他对一切都充满了恐惧,连家里的狗都欺负他。父亲对他说:“你必须自己面对一切恐惧,勇敢起来!”到了上学的年龄,当他背着比他个头还大的书包、坐在轮椅上靠近校门时,没想到更因个头矮小吃尽了苦头。

那些调皮的孩子把他当成了随意戏弄的玩具,他们故意掀翻他的轮椅,看他挣扎;他们弄坏他轮椅上的刹车,看他失控的样子;他们甚至用绳子绑住他的手,用胶纸封住他的嘴,把他扔进垃圾箱里,还在垃圾箱旁边点燃了火……有一次幻灯课上,约翰出来上厕所,可是,他在黑暗中每移动一步,都感到钻心的疼痛。当他来到光亮处,才发现自己手上扎满了图钉,鲜血直流。

约翰终于无法忍受了,回到家,望着镜中的自己,想着自己一次次被折磨、被侮辱的遭遇,他放声大哭。他想到了死亡,想到了自杀,只是舍不得疼爱他的双亲……

因为约翰的两条腿畸形,就像尾巴一样翘起来,不仅派不上用场,而且行动非常不方便。1987年,17岁的他做了腿部的切除手术,成了“半个人”,但行动却变得自如了。

高中毕业后,约翰渴望找一份工作自食其力,每天早晨,他趴在滑板上敲开一家又一家的店门,问店主是否愿意雇用他。人家打开门,根本就没有发现几乎趴在地上的“半个”约翰,就又把门关上了。

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约翰终于在一家杂货铺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后来他又做过销售员、技术工人,还在一个仪表公司拧过螺丝钉。那时,他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赶火车到镇上,然后爬上他的滑板,从车站赶到几千米外的工厂。尽管生活艰辛,但是能够自食其力,他还是非常开心。

约翰虽然身体残疾,但是爱好体育运动,他从12岁就开始打轮椅橄榄球。由于他没有双腿,做事全靠双手的力量,使得他的手臂力量惊人。1994年,约翰·库缇斯成了澳大利亚残疾人网球赛的冠军;2000年,拿到澳大利亚体育机构的奖学金,并在全国健康举重比赛中排名第二。

一个偶然的演讲机会,开创了他人生的全新局面。那次他应邀对自己的经历做简短演讲,很多听众听了他的故事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还有一个女孩儿因此而放弃了自杀的念头。这让约翰决定走上讲台,讲述自己经历过的恐惧和忧伤,讲出自己的挣扎和拼搏,给他人以启迪。于是,他开始到世界各地演讲,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走出了阴暗,走出了泥泞。

约翰·库缇斯有句名言:别对自己说不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信念,他可以开着经过改装的汽车周游世界,可以去潜水,可以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并赢得幸福和尊敬。

我们认为一帆风顺才是真正的人生,遇到一点挫折就感觉天塌地陷、世界末日到了,却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是不幸的,只是你只看到了别人风光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不为人知的一面。

点石成金:

上天是公平的,给谁的都不会太多也不会太少,那些取得了人生成就的人,并没有得到上天更多的馈赠,他们只是不善抱怨,善于奋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更没有谁的人生永远顺风顺水。哪怕我们的人生之路坎坷艰难,荆棘丛生,但只要我们坦然去面对,就一定能战胜苦难,取得最后的胜利。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受过伤,而是能够坚强地修复伤口,继续勇敢前进。

“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把“疾病、死亡、诽谤、背叛”看做“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样亲切并且为人熟知”,“通过不断地再回到自身而达到较大的和谐”,熟谙了马可·奥勒留的这些原则和理念,可以让我们在任何境遇都欢愉如常。

团体和个人是利益共同体

那对蜂群不好的东西,对蜜蜂也不是好的。

那不损害国家的事情,也不会损害公民。

对所有看来是损害的现象都适用于这一规则:如果国家不受其损害,那我也没有受到损害。

马可·奥勒留强调整体概念,强调整体和个体的利益一致。在现实中,个人利益经常被视为团体利益的对立面,这种倾向不利于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服务团体,也给团体的蓬勃发展蒙上了阴影。

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息息相关,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分子,我们与群体共生共荣。任何损害群体的事,最终都会影响到个人。同样,有益于群体的事,个人也会受惠。时常问问自己:你能为普遍利益做些什么?

电影《美丽心灵》在2001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影片描述的是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小约翰·纳什的一生。片中有一幕暗示了纳什所要证明的理论。

纳什和他的四位同事看见一个金发美女和她的四位朋友走进了房间。纳什的四个朋友都为她的魅力所倾倒。

其中一位朋友说:“且慢,你们都忘了吗?回想一下现代经济之父亚当·斯密的一个教训——就竞争而言,个人的野心会为全人类造福。先生们,古老的理论是人人为自己,而那些开始新生活的人们将忠实于他们的朋友。”

考虑以上情形后,纳什认为,亚当·斯密的这个理论需要作一些修改。如果他们都去追求这位金发美女,并且互相排挤,那么很可能谁都追不到她。而且这样会得罪其他女孩。谁愿意做第二?所以最好的策略是,他们都不去追求那位金发女郎,这样就可以取悦其他女孩,而且每个人都可获胜。

他说:“亚当·斯密说,‘最好的结果是这组中的每个人都做对自己最有利的事情,对吗?’这就是他所说的。”

对吗?不完全对,因为最好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做对自己和团体最有利的事情。这才是最主要的。

事实上,纳什的平衡理论最初应用于游戏中,后来才应用到生活的不同方面,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战争,甚至植物学中。在经济学上,纳什证明了有更好且更文明的方式可以获得财富,而不是无节制地谋私利。他证明,文明合作远比竞争更有效。

点石成金:

最好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做对自己和团体最有利的事情,这体现了一种“文明组织学”。应用到现实生活,那就是每个人都应在考虑团体利益的前提下,去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要求我们对组织尽心尽责,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利益,这是最理想的模式。我们深信,神圣而“看不见的手”会协调每件事,并揭示这个隐藏着永久财富的秘密。

“那不损害国家的事情,也不会损害公民”,马可·奥勒留永远把个体的利益和整体利益放在一起来考虑,这种观念也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所要遵循的原则。

幸福生活所需很少

你看到一个人只要把握多么少的东西就能过一种宁静的生活,就会像神的存在一样;因为就神灵来说,他们不会向注意这些事情的人要求更多的东西。

要总是把这牢记在心: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确实是很少的。

斯多亚派哲学追求一种节制的境界——节制物欲,节制感情。马可·奥勒留说,“要总是把这牢记在心: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确实是很少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间对于功利的追求从来都是永不停息,永不满足的。人们心中无时无刻不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欲望,这样的心灵是无法获得宁静和幸福的。面对诱惑,如果不能保持理智,不能学会知足和珍惜,我们的心就会折磨我们。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幸福并不需要拥有太多,如果为了追求一些多余的东西而破坏了内心的平静,是得不偿失的。

人们常常需要提醒,才会想起自己拥有的幸福。我们来看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早上醒来发现自己还能自由呼吸,你就比在这个星期中离开人世的人更有福气。”

“如果你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危险、被囚禁的孤寂、受折磨的痛苦和忍饥挨饿的难受……你已经好过世界上5亿人了。如果你能够参加一个宗教聚会而没有侵扰、拘捕、施刑或死亡的恐惧,你已经比30亿人更幸福了。如果你的冰箱里有食物,身上有足够的衣服,有屋栖身,你已经比世界上70%的人更富足了。”

“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日’数据显示,全球有36个国家目前正陷于粮食危机当中;全球仍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第三世界的粮食短缺问题尤为严重。在发展中国家,有两成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而在非洲大陆,有三分之一的儿童长期营养不良。全球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

“如果你的银行账户有存款,钱包里有现金,你已经身居于世界上最富有的8%之列!如果你的双亲仍然在世,并且没有分居或离婚,你已属于稀少的一群。如果你能抬起头,面容上带着笑容,并且内心充满感恩的心情,你是真的幸福了——因为世界上大部分的人都可以这样做,但是他们却没有。如果你能握着一个人的手,拥抱他,或者只是在他的肩膀上拍一下……你的确有福气了——因为你所做的,已经等同于上帝才能做到的。”

“如果你能读到这段文字,那么你更是拥有了双份的福气,你比20亿不能阅读的人不是幸福很多吗?”

一位美国老师曾给他的学生讲过一件令其终生难忘的事情。

“我曾是个不会满足的人,”他说道,“但是,1934年的春天,我走过韦布城的西多提街道,有个景象扫除了我所有的不满和忧虑。事情的发生只有十几秒钟,但就在那一刹那,我对生命意义的了解,比在前10年中所学的还多。那两年,我在韦布城开了家杂货店,由于经营不善,不仅花掉所有的积蓄,还负债累累,估计得花7年的时间偿还。我刚在星期六结束营业,准备到‘商矿银行’贷款,好到堪萨斯城找一份工作。我像一只斗败的公鸡,没有了信心和斗志。突然间,有个人从街的另一头过来。那人没有双腿,坐在一块安装着溜冰鞋滑轮的小木板上,两手各用木棍撑着向前行进。他横过马路,微微提起小木板准备登上路边的人行道。就在那几秒钟,我们的视线相遇,只见他坦然一笑,很有精神地向我呼:‘早安,先生,今天天气真好啊!’我望着他,突然体会到自己何等的富有。我有双脚,可以行走,为什么却如此自怜?这个人缺了双腿仍能快乐自信,我这个四肢健全的人还有什么不能的?我挺了挺胸膛,本来准备到‘商矿银行’只借100美元,现在却决定借200美元;本想说我到堪萨斯城想找份工作,现在却有信心地宣称:我到堪萨斯城去找一份工作。结果,我借了钱,找到了工作。”

人们总是抱怨自己没有这些,没有那些,总是不肯提醒自己已经拥有什么,这样的话,他们永远无法满足,也永远活在需求和匮乏之中,过一种幸福生活真正所需要的东西并不多,但遗憾的是,我们常常需要提醒才能注意到这一点。

两个墨西哥人沿密西西比河淘金,到了一个河叉分了手,因为一个人认为阿肯色河可以淘到更多的金子,一个人认为去俄亥俄河发财的机会更大。十年后,进入俄亥俄河的人果然发了财,在那儿他不仅找到了大量的金沙,而且建了码头,修了公路,还使他落脚的地方成了一个大集镇。现在俄亥俄河岸边的匹兹堡市商业繁荣,工业发达,无不起因于他的拓荒和早期开发。

进入阿肯色河的人似乎没有那么幸运,自分手后就没了音讯。有的说已经葬身鱼腹,有的说已经回到了墨西哥。直到50年后,一个重2.7公斤的天然金块在匹兹堡引起轰动,人们才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当时,匹兹堡《新闻周刊》的一位记者曾对这块金子进行跟踪,他写道:“这颗全美最大的金块来源于阿肯色,是一位年轻人在他屋后的鱼塘里见捡到的,从他祖父留下的日记看,这块金子是他的祖父扔进去的。

随后,《新闻周刊》刊登了那位祖父的日记。其中一篇是这样的:昨天,我在溪水里又发现了一块金子,比去年淘到的那块更大,进城卖掉它吗?那就会有成百上千的人拥向这儿;我和妻子亲手用一根根圆木搭建的棚屋、挥洒汗水开垦的菜园和屋后的池塘、还有傍晚的火堆、忠诚的猎狗、美味的炖肉、山雀、树木、天空、草原、大自然赠给我们的珍贵的静逸和自由都将不复存在。我宁愿看到它被扔进鱼塘时荡起的水花,也不愿眼睁睁地望着这一切从我眼前消失。

18世纪60年代正是美国开始创造百万富翁的年代,每个人都在疯狂地追求金钱。可是,这位淘金者却把淘到的金子扔掉了,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直到现在还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可是笔者始终认为它是真的。因为在笔者的心目中,这位淘金者是一位真正淘到金子的人。

点石成金:

人到无求品自高。在这个充满诱惑的花花世界,要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幸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罗马政治学家、哲学家塞内加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足,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人的生存需求其实要求不高,但一个人的欲望却可以膨胀到无穷。所以,我们要时时警醒自己,抑制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把自己对生活的要求限制在合理的水平,以保证自己行为端正,心地洞明。

“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东西确实是很少的”,马可·奥勒留反复提醒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欲望。

适应你命中注定的环境

要使你自己适应于命运注定要使你同它们在一起的事物,以及你注定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那些人,要爱他们,真正地、忠实地这样做。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命中注定的东西,如家庭环境,你的另一半等等,当你对这些不满时,你会怎样做呢?马可·奥勒留这样告诉我们,“要使你自己适应于命运注定要使你同它们在一起的事物,以及你注定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那些人,要爱他们,真正地,忠实地这样做”。

改变周围的环境,想必是很多人都有过的梦想。很多时候面对大环境,作为个体,我们是无能为力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很久以前,人类都是赤脚行走的。一位国王去偏远的乡间旅游,路上有很多碎石头,把他的脚硌得生疼,他大怒,回到皇宫后,就下令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觉得这样做,不仅自己不再受苦,全国老百姓也都可以免受石头硌脚之苦了。

愿望是好的,问题是哪里来那么多牛皮?就算把全国所有的牛都杀了,也筹措不到足够的皮革,这还不算用牛皮铺路所花费的金钱、动用的人力。但既然是国王的命令,谁敢说个“不”字呢?

就在大家为此发愁的时候,一个聪明的大臣大胆向国王谏言说:“国王啊!为什么您要劳师动众,牺牲那么多头牛,花费那么多金钱呢?您何不只用两小片牛皮包住您的脚,这样不就免受石头硌脚之苦了吗?”

国王一听,觉得方法不错,于是立刻收回命令,改用这位大臣的建议。据说,这就是“皮鞋”的由来。

可见,想改变世界,很难,而改变自己则容易得多。与其改变全世界,不如先改变自己。当你改变了自己,你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跟着改变了。所以,如果你希望看到世界改变,那么第一个必须改变的就是自己。

在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地下室,圣公会主教的墓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没有受到任何限制,我梦想改变整个世界。

当我渐渐成熟明智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是不可能改变的,于是我将眼光放得短浅了一些,那就只改变我的国家吧!但是这也似乎很难。

当我到了迟暮之年,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决定只改变我的家庭、我亲近的人——但是,唉,他们根本不接受改变。

现在在我临终之际,我才突然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只改变自己,接着我就可以改变我的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发和鼓励下,我也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知道呢,或许我连整个世界都可以改变。

当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环境的时候,尤其是环境不利于我们的时候,就改变自己,这是一种智慧,一种策略。伊索寓言中有一个故事:一阵狂风,把一棵大树连根拔起。大树看到旁边池塘里的芦苇就问:“为什么这么粗壮的我都被风刮断了,而这么纤细的你却什么事也没有呢?”芦苇回答说:“我知道自己软弱无力,就低下头给风让路,避免了狂风的冲击;而你却拼命抵抗,结果被狂风刮断了。”

我们常常抱怨别人身上的某些缺点,甚至难以忍受,都是因为我们想改变别人,而事实上这并不可能。与其在抱怨中制造坏情绪,不如试着去改变自己,也许局势就会朝着有利于你的方向发展。

汉克斯在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是位矿冶工程师。他满怀信心地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应聘,却遇到了麻烦。

矿主赫斯特是个脾气古怪又很固执的人,他自己没有文凭,也不相信那些文质彬彬又专爱讲理论的工程师。汉克斯递上自己的引以为傲的文凭,满以为老板会对他另眼相看,没想到赫斯特很不礼貌地对汉克斯说:“对不起,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

汉克斯听了他的话,没有生气地扭头走人,而是故作神秘地说:“假如你答应不告诉我父亲的话,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

赫斯特表示同意,于是汉克斯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那3年就是混日子。我之所以在那待到毕业,完全是因为我的父亲,他身体不太好,我不想惹他不高兴。”

赫斯特听了赞许地点点头说:“好,那明天你就来上班吧。”

相信大多数人在遇到赫斯特这样一位顽固不化的老板,会愤愤地甩手走人,并且会向其他人抱怨自己曾遇到了一个多么可笑和固执的老板。汉克斯却没有这么做,他没有抱怨,而是随机应变,迎合了他的观点,最终得到了这份工作。这一点改变也完全没有影响到汉克斯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关键在于他因此而得到了这份工作,也许我们不得不佩服他是聪明的。

抱怨纵然能解一时怒气,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让我们成为最后的赢家,所以,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不仅仅是工作中如此,在家庭生活中适应注定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也需要极大的忍耐力和高超的智慧,不然,你的家庭生活将会成为一场悲剧。

托尔斯泰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他那两部名著《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在文学领域中永远闪耀着光辉。

托尔斯泰备受人们爱戴,他的赞赏者甚至于终日追随在他身边,将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快速地记录下来。

除了美好的声誉,托尔斯泰和他的夫人有财产、地位、孩子。他们的结合似乎是太美满了,以至于他们经常祷告,希望能够继续赐给他们这样的快乐。

但是后来,托尔斯泰渐渐地改变了。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对自己过去的作品竟然感到羞愧。就从那时候开始,他把剩余的生命贡献于写宣传和平、消弭战争和解除贫困的小册子。

他为自己在年轻时候犯过的各种不可想象的过错而忏悔。他要真实地遵从耶稣基督的教导。他把所有的田地给了别人,自己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去砍木、堆草,自己做鞋、自己扫屋,用木碗盛饭,而且尝试尽量去爱他的仇敌。

他的妻子喜爱奢侈、虚荣,可是他却轻视、鄙弃这些;她渴望着显赫、名誉和社会上的赞美,可是托尔斯泰对这些却不屑一顾;她希望有金钱和财产,而他却认为财富和私产是一种罪恶。

这样经过了好多年,她吵闹、谩骂、哭叫,因为他坚持放弃他所有作品的出版权,不收任何的稿费、版税。可是,她却希望得到那方面带来的财富。

当他反对她时,她就会像疯了似的哭闹,倒在地板上打滚。她手里拿了一瓶鸦片烟膏,要吞服自杀,还恫吓丈夫,说要跳井。

他们开始的婚姻是非常美满的,可是经过48年后,他已无法忍受再看到自己妻子一眼。

在某一天的晚上,这个年老伤心的妻子渴望着爱情。她跪在丈夫膝前,央求他朗诵50年前——他为她所写的最美丽的爱情诗章。当他读到那些美丽、甜蜜的日子——现在已成了逝去的回忆时,他们俩都激动地痛哭起来……

最后,当他82岁的时候,托尔斯泰再也忍受不了家庭折磨的痛苦,在1910年10月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毅然逃出家门——逃向酷寒,不知去向。

经过11天后,托尔斯泰患了肺炎,倒在一个车站里。他临死前的请求是:不允许他的妻于来看他。

托尔斯泰夫人在临死前向她女儿忏悔说:“你父亲的去世,是我的过错。”她的女儿们没有回答,而是失声痛哭起来。

身处社会,就要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我们期望的样子,甚至他们会为了某个目的而不择手段,我们无可奈何,抱怨更是无济于事,不如学会忍耐,改变自己,去赢得最后胜的机会。

点石成金:

生活中,我们就应该像芦苇,尽管软弱,但有智慧。面对狂风卷来,不是试图与之对抗,而是伏下身子,低头弯腰,化险为夷。更重要的是,积蓄力量,在机会到来之时,进行全力冲刺。而面对家庭,面对朝夕相处的家人,适应他们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命中注定永远与你相连,你惟有适应他们,爱他们,才能赢得幸福。

“要使你自己适应于命运注定要使你同它们在一起的事物,以及你注定要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那些人,要爱他们,真正地,忠实地这样做”,这是一种直面现实,忠于现实的哲学,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哲学。

以体育竞技的精神来解决争端

假设在体育竞技中,一个人的指甲抠伤了你的皮肤,或者在冲撞到你的头时使你受了伤,那么,我们不会有什么神经质的表现,不会以为他要杀我们,我们也不会随后怀疑他是一个背信弃义的伙伴;我们虽然还是防范他,但无论如何不能把他当做一个敌人,也不带猜疑,而是平静地让开。请你在你生活的所有别的方面也这样做吧!不要对那些好比是体育场上的对手一样的人们多心。

斯多亚哲人的个性就是与人为善,不轻易以恶意揣度别人。马可·奥勒留提供一种看待争端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一种高度的精神文明。如果在生活中有人冒犯了你,就当是在体育竞技中被别人抠伤了皮肤或是打破了头,视为意外伤害,不必念念不忘。把生活中的一切争端都看做是体育场上的一场竞技,你就不会有太强的得失心,也不会对伤害你的人有强烈的仇恨。人类越文明,就越会选择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而远离流血和伤害。

十多年前,一位旅行家到马来半岛旅游。半岛地处热带,雨林蓊郁,繁花似锦,五颜六色的奇异鸟类在空中飞翔鸣唱。海岸边,碧波起伏,沙滩如玉。岛上的土著居民一身阳光染就的健康肤色,从容而快乐。自然风光让旅行家如痴如醉,淳朴民风更让他流连忘返。特别是偶然遇到的一场奇异的决斗场面,更让他眼界大开。

决斗者是两名萨凯部落的男青年,几乎一样健壮、一样帅气。他们满脸严肃地走到决斗的地点,赤裸着上身,一副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神情。令旅行家大惑不解的是,决斗者的手中,既没有枪,也没有剑,而是一人握着一根孔雀翎。孔雀翎就是孔雀的尾羽。他们握住上端的羽梗,将下端圆圆的中间有一只美丽“眼睛”的尾部指向对方,找好适当距离站定。

决斗开始了,只见他们举起“武器”,把那美丽的“眼睛”触向对方赤裸的上身,而且专找那些最薄弱的地方,千方百计地给对方搔痒。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表情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由怒气冲冲慢慢地变成了“忍俊不禁”,最后,一方终于难耐“折磨”,控制不住笑出声来,决斗即告结束。决斗的双方竟然怒气全消,互相拍拍肩膀,一前一后地离开了。

旅行家问导游:“这是不是一场特意安排的幽默表演?”导游肯定地答复说:“绝对不是。这是萨凯部落的一个传统习俗,什么时候产生的不知道,但确实已流传了好多年。在这个部落里,一个人若以为受到了别人的侮辱,便可以用决斗来泄愤。决斗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你刚才看到的。决斗的时间没有限制,可以从早再到晚,直到一方笑出了声,方告结束。先笑者为输家。笑过之后,冤家对头往往会握手言和。刚才的两个小伙子是一对情敌,为一个姑娘互不相让,所以只好决斗。决斗后胜者高兴,输者也心悦诚服,因为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早已内化为自觉遵守的观念。这样的决斗,不仅能使难题迎刃而解,而且双方身体都不会受到伤害,更不会造成流血。”

人们不会想到在这种近乎原始的地方,竟然存在着如此高超的生存智慧,如此充满艺术魅力的维护尊严的方式。

人人都有尊严,人人都需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但由于方法不同,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是用孔雀翎维护尊严,还是依靠你死我活的决斗维护尊严?起决定作用的似乎不是物质财富的多少和文化水平的高低,而是心灵的抉择,是善良宽容还是自私狭隘。

点石成金:

“不要对那些好比是体育场上的对手一样的人们多心”,如果把一切争端看做是体育场的竞技,就不会引起冲突双方的强烈敌意,让我们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吧!

外表是理智奇妙的曲解者

当我们面前摆着肉类这样的食物,我们得到这样一些印象:这是一条鱼死去的身体,这是一只鸟和一头猪死去的身体,以及,这种饮料只是一点葡萄汁,这件紫红袍是一些以贝的血染红的羊毛,这些印象就是如此,它们达到了事物本身,贯穿其底蕴,所以我们看到了它们是什么。我们在生活中恰恰应以同样的方式做一切事,对于那些看来最值得我们嘉许的事物,我们应当使它们赤裸,注意它们的无价值,剥去所有提高它们的言词外衣。因为外表是理智的一个奇妙的曲解者,当你最相信你是在从事值得你努力的事情时,也就是它最欺骗你的时候。

怎样才能洞察事实的真相呢?马可·奥勒留说,“使它们赤裸,注意它们的无价值,剥去所有提高它们的言词外衣”,只有“达到了事物本身,贯穿其底蕴”,我们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可是,现实世界纷繁复杂,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因为事物的外表会欺骗人,会造成你对事实真相的曲解。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会蓄意用虚假的表象来掩盖真实。随着经验和阅历的增加,我们才能去伪存真,逐渐学会辨别什么是真正的事实,才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

有些事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真相有时会曲折地隐藏在表象下面。

有一天,几个弟子为了“大悟”一意,争得面红耳赤。

于是,他们几个一起来到智禅大师的栖室,问道:“这世间,何谓‘大悟’呢?”

智禅大师微笑着说:“大悟自在心静中……”

那几个徒弟颇有些迷惑。

午膳之前,智禅大师带着那几个弟子来到后山的李子林里。树头上的李子大都熟透了,紫里透红的浆果,散发出一缕缕诱人的芳香。

智禅大师吩咐两个弟子,从树上采摘了一竹篓李子。而后,他让在场的每一位弟子品尝,李子的汁液像蜜汁一样甘甜。

待吃完之后,智禅大师带着弟子走到一个小小的水潭前,他俯身掬起一捧潭水喝了起来。然后,他让弟子们也尝一下。

弟子们纷纷仿效师傅的样子,喝了几口潭水。

智禅大师问:“小潭的水质如何呢?”

弟子们又用舌头舔了舔嘴唇,回答说:“小潭里的水,比我们舍近求远挑来的水甜多了。往后,我们可以到这小潭来挑水吃呀!”

这时候,智禅大师便让一个弟子提了一木桶潭水。然后,他们回到寺院。午膳之后,智禅大师让每一个弟子都重新来品尝一下从后山小潭打回来的水。

弟子们尝过之后,大都将水从口里吐了出来,一个个都皱起了眉头。因为,这些水很涩,而且满是一股腐草味儿。

智禅大师解释道:“为什么同一个小潭里的水,却有两种不同的滋味呢?因为你们先前品尝的时候,都吃过李子,口里留有李子的余汁,所以就把这水的涩味给掩盖了。”

众弟子们都认同地点了点头。

智禅大师看了看徒弟们,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你我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到它们的本质。因为往往有些事情,一时会被繁华的假象给迷惑了,‘大悟’就是这个道理呀!你我必须有一颗平静的心,才能抛却那些虚荣和繁华啊!”

这世上有些事情,即使亲自体验过,也未必触及到它们的本质。因为往往有些事情的真相,一时会被繁华的假象掩盖。

一户人家养了一条狗和一只猫。

狗是勤快的。每天,当主人家中无人时,狗便竖起两只耳朵,虎视眈眈地巡视在主人家的周围,哪怕有一丁点的动静,狗也要狂吠着疾奔过去,就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兢兢业业地为主人家做着看家护院的工作。

每当主人家有人时,他的精神便稍稍放松了,有时还会伏地沉睡。于是,在主人家每一个人的眼里,这只狗都是懒惰的,极不称职的,便也经常不喂饱它,更别提奖赏它好吃的了。

猫是懒惰的。每当家中无人时,便伏地大睡,哪怕三五成群的老鼠在主人家中肆虐。睡好了,就到处散散步,活动活动身子骨。等主人家中有人时,它的精神也养好了,这儿瞅瞅那儿望望,就像一名恪尽职守的警察。时不时地,它还要去给主人舔舔脚、逗逗趣。在主人的眼中,这无疑是一只极勤快、极尽职守的猫。好吃的自然给了它。

由于猫的不尽职守,而导致主人家的耗子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耗子将主人家惟一值钱的家当咬坏了,主人十分震怒。他对家人说:“你们看看,我们家的猫这样勤快,耗子还猖狂到了这种地步,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只懒狗,它整天睡觉也不帮猫捉几只耗子。所以现在,我郑重宣布,将狗赶出家门,再养一只猫。大家意见如何?”家人纷纷附。

于是,狗被一步三回头地赶出了家门。自始至终,它也不明白主人赶它走的原因。它只看到,那只肥猫在它身后窃窃地、轻蔑地笑着。

德国诗人歌德曾说,真理就像上帝一样,我们看不见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必须通过它的许多表现而猜测到它的存在。真理往往藏在一大堆假象之中,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智甚至我们道德上的缺失都会阻止我们发现真理,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我们都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不要轻信不实之言,擦亮眼睛,尽可能做一个符合事实的决定。

点石成金:

“外表是理智的一个奇妙的曲解者”,“对于那些看来最值得我们嘉许的事物,我们应当使它们赤裸,注意它们的无价值,剥去所有提高它们的言词外衣”,“当你最相信你是在从事值得你努力的事情时,也就是它最欺骗你的时候”,马可·奥勒留告诉我们,世人热切追求的很多东西,其实并无价值,并不值得为之努力,不要为其曲解的外表所迷惑。

多欲不会使人自由

如果这目的是好的,你将不追求任何别的东西。你还要重视许多别的东西吗?那么你将不会自由,对于你自己的幸福不会知足,不会摆脱激情。因为这样你必然会是嫉妒的、吝惜的、猜疑那些能夺走这些东西的人,策划反对那些拥有你所重视的这些东西的人。想要这样一些东西的人必定会完全处在一种烦恼不安的状态,此外,他一定会常常抱怨神灵。而尊重和赞颂你自己的心灵将使你满足于自身,与社会保持和谐,与神灵保持一致,亦即,赞颂所有他们给予和命令的东西。

前面也提到了,斯多亚哲学提倡节制,这种节制令他们获得平静和自由,“尊重和赞颂你自己的心灵将使你满足于自身,与社会保持和谐,与神灵保持一致”,这种节制源于一种理智的控制。马可·奥勒留告诉自己,“不要被感官或嗜欲的运动压倒,因为这两者都是动物的,而理智活动却要取得一种至高无上性,不允许自己被其他运动所凌驾”。

欲望的永不满足不停地诱惑着人们追求物欲,然而过度地追逐利益往往会使人迷失生活的方向,因此,凡事适可而止,才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几个人在岸边垂钓,旁边几名游客在欣赏海景。只见一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大鱼,足有一尺多长。可是钓者却解下鱼嘴里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

围观的人发出惊呼,这么大的鱼还不能令他满意,可见垂钓者雄心之大。

就在众人屏息以待之际,鱼竿又是一扬,这次钓上的还是一条一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

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再次扬起,只见钓线末端钩着一条不过几寸长的小鱼。众人以为这条鱼也肯定会被放回,不料钓者却将鱼解下,放回自己的鱼篓中。

众人百思不得其解,就问钓者为何舍大而取小。

钓者回答说:“哦!因为我家里最大的盘子只不过有一尺长。”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像钓鱼者这样舍大取小的人是越来越少,反而是舍小取大的人越来越多。

贪婪往往会蒙蔽人的心智,让我们失去理智,做出不可理喻的事情,也让我们心灵无法平静,无法享受到生活的美好。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不旺。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自由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僧侣们看到了,不知住持意欲何为,问索提那克,法师却笑而不答。

这天,寺院里来了一个客人,衣衫光鲜,气宇不凡。法师接待了他。对方说自己路过此地,汽车抛锚了,司机现在在修车,他进寺院来看看。

法师陪客人四处转悠。行走间,客人向法师请教了一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清除掉自己的欲望?”

索提那克法师微微一笑,返身进内室拿来那把剪子,对客人说:“施主,请随我来!”

他把客人带到寺院外的山坡。客人看到了满山的灌木,也看到了法师修剪成型的那棵。

法师把剪子交给客人,说道:“您只要能经常像我这样反复修剪一棵树,您的欲望就会消除。”

客人疑惑地接过剪子,走向一棵灌木,咔嚓咔嚓地剪了起来。

一壶茶的工夫过去了,法师问他感觉如何。客人笑笑:“感觉身体倒是舒展轻松了许多,可是平日堵在心头的那些欲望好像并没有放下。”

法师颔首说:“刚开始是这样的,经常修剪就好了。”

客人走的时候,跟法师约他十天后再来。

法师不知道,客人是曼谷享有盛名的娱乐大亨,近来,他遇到了以前从未经历过的生意上的难题。

十天后,大亨来了;十六天后,大亨又来了……三个月过去了,大亨已经将那棵灌木修剪成了一只初具规模的鸟的形状。法师问他:“现在你是否懂得如何消除欲望?”大亨面带愧色地回答说:“可能是我太愚钝,每次修剪的时候,我能够气定神闲,心无挂碍。可是,从您这里离开,回到我的生活圈子之后,我的所有欲望依然会像往常那样冒出来。”

法师笑而不言。

当大亨的“鸟”完全成型之后,索提那克法师又向他问了同样的问题,他的回答依旧。

这次,法师对大亨说:“施主,你知道当初为什么我建议你来修剪灌木吗?我只是希望你每次修剪前都能发现,原来剪去的部分又会重新长出来。这就像我们的欲望,你别指望能完全把它消除。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力把它修剪得更美观。放任欲望,它就会像这满坡疯长的灌木,丑恶不堪。但是,经常修剪,就能成为一道悦目的风景。对于名利,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道,利己惠人,它就不应该被看做是心灵的枷锁。”

大亨恍然。

此后,随着越来越多的香客的到来,寺院周围的灌木也一棵棵被修剪成各种形状。这里香火渐盛,日益闻名。

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越来越贪婪。人的欲念无止境,当得到不少时,仍指望得到更多。一个贪求厚利、永不知足的人,等于是在愚弄自己。

点石成金:

贪婪是一切罪恶之源。贪婪能令人忘却一切,甚至忘记自己的人格;贪婪令人丧失理智,做出愚昧不堪的行为。因此,我们真正应当采取的态度是:远离贪婪,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你将不会自由,对于你自己的幸福不会知足,不会摆脱激情”,“你必然会是嫉妒的、吝惜的、猜疑那些能夺走这些东西的人,策划反对那些拥有你所重视的这些东西的人”,多欲不会使人自由,我们要牢记这一点。

进入说话者的心灵,做一个善听者

使你习惯于仔细地倾听别人所说的话,尽可能地进入说话者的心灵。

你要注意所说的话。让你的理解进入正在做的事和做这些事的人的内部。

马可·奥勒留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沉思录》中,他也强调了与人沟通的技巧,这里,他强调的是倾听。伊萨克·马克森,是世界上一流的名人访问者,因善于采访知名人士而著称。他曾说许多人之所以不能给人留下很好的印象,是因为不注意听别人讲话。“他们太关心自己要讲的下一句话,而不打开他的耳朵。一些大人物告诉我,他们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说者,但是善听的能力,似乎比其他任何的物质还要少见。”

不只是大人物喜欢善听的人,普通的人都如此。正如有人所说的:“许多人去找医生,但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名听众而已。”

在美国南北战争最黯淡的日子,林肯写信给伊里诺斯州春田城的一位老朋友,请他到白宫来。林肯说他有一些问题要同他讨论。这位旧邻到白宫来了,林肯跟他谈了好几个小时,探讨关于发表一个声明解放黑人奴隶是否可行的问题。林肯一一检视这一行动可行与否的理由,然后把一些信和报纸上的文章念出来。他说了数小时之后,就跟这位旧邻握握手,说声再见,然后送他回伊里诺斯州,甚至都没有问他的看法。林肯一个人说个没完,这似乎使他的心境愉快起来。“他在说过话之后,似乎觉得好受多了。”那位老朋友说。

林肯并不是要别人给他忠告,他所要的只是一个友善的、具有同情心的听众,以便解脱自己的苦恼。当我们碰到困难的时候,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而且这通常是所有不高兴的顾客所需要的,也是那些不满意的雇员或受创伤的朋友所需要的。

美国汽车推销之王乔·吉拉德曾有一次深刻的体验。一次,某位名人来向他买车,他推荐了一种最好的车型给他。那人对车很满意,并掏出10000美元现钞,眼看就要成交了,对方却突然变卦而去。

乔为此事懊恼了一下午,百思不得其解。到了晚上11点他忍不住打电话给那人:“您好!我是乔·吉拉德,今天下午我曾经向您介绍一部新车,眼看您就要买下,为什么却突然走了?”

“喂,你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吗?”

“非常抱歉,我知道现在已经是晚上11点钟了,但是我检讨了一下午,实在想不出自己错在哪里了,因此特地打电话向您讨教。”

“真的吗?”

“肺腑之言。”

“很好!你用心在听我说话吗?”

“非常用心。”

“可是今天下午你根本没有用心听我说话。就在签字之前,我提到我的吉米即将进入密执安大学念医科,我还提到他的学科成绩、运动能力以及他将来的抱负,我以他为荣,但是你毫无反应。”

乔不记得对方曾说过这些事,因为他当时根本没有注意。乔认为已经谈妥那笔生意了,他不但无心听对方说什么,反而在听办公室内另一位推销员讲笑话。这就是乔失败的原因:那人除了买车,更需要得到对于一个优秀儿子的称赞。

无法倾听对方心声,就无法达成所愿。专心地听别人讲话,是对他人最大的肯定和赞美,由此,你会更容易进入他人的心灵,得到他们由衷的认可。你们很快便会因心灵相通而达成共识。

点石成金:

查尔斯·洛桑说:“要令人觉得有趣,就要对别人感兴趣——问别人喜欢回答的问题,鼓励他谈谈自己和他的成就。”只要学会倾听,你便很容易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反之,如果你想知道如何使别人躲开你、在背后笑你、甚至轻视你,这里也有一个方法,那就是决不要听人家讲上三句话,只是不断地谈论你自己;如果你知道别人所说的是什么,不要等他说完。

“使你习惯于仔细地倾听别人所说的话,尽可能地进入说话者的心灵”,如果你想成为一个高明的谈话者,首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也是谈话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