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节:玩具也有性别(10)

一位朋友的儿子四岁了,我几次在他家看到这个小男孩试图向父母撒娇的表现:闹着不吃饭,嘴里哼哼唧唧,上蹿下跳。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如果这时母亲将他抱在怀里,他可能会立即老实了。但是,朋友两口子总是这样训斥儿子:"别耍赖!坐要有坐样,站要有站样!"或干脆说:"这么大了还撒娇,真羞!"于是,"断乳"便这样完成了。很快,男孩子适应这种"断乳"后的生活,便不会再提出要求。但是,他们的内心却受伤了。

一些小男孩面对来访成人的亲吻,会害羞和回避,而他们微红的脸颊正说明他们内心其实正渴望这种久违了的爱抚。

好在,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解释何以需要第二次"断乳"。男孩子被告知,大人们之所以这样要求他们,正是因为他们是男孩子,需要干一番大事业,而干大事业的人就必须独立、刚强,感情上不婆婆妈妈。总之,他是优越的,是被赋予重任的。

作为对伤害的"补偿",这种身为男性的重要感会使男孩子们觉得好过些,有助于他们顺利地通过第二次"断乳"期。但与此同时,他们开始轻视女孩子,也开始失去自由、快乐的童年。

这确实是极可怕的。我不想让我的儿子经受这样的"断乳"。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站着小便的小女孩

我没有看到过哪个小女孩站着小便,而在农村长大的朋友,很多人见过站着小便的女孩。对这一场景最熟悉的,是弗洛伊德博士。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如此解释女孩的这种做法:她对男孩子的阴茎既羡慕又嫉妒,为自己没有阴茎而自卑,站着小便正是基于这一心理。这便是著名的"阴茎羡慕说"。

然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很快便受到挑战,被认为是男性中心论。女精神分析学家霍妮更是反其道而行之,声称男孩子也有蹲着小便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自卑于自己没有女孩子那样的阴部,在模仿女孩子。

美国女性主义运动家葛罗莉亚·斯坦能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强势集团拥有的事物,无论实质是什么,都会被认为是好的;而相对的弱势集团拥有的事物,无论实质多么美好,都会被贬为次级品。"

斯坦能曾写过一篇《假如弗洛伊德是弗莉丝》,假设了一个女性精神分析学家的视角,将弗洛伊德理论中所有以男性为中心和出发点的观点都颠倒了过来,以女性为中心和出发点重新定义。中国有句古话叫"什么事都怕烙饼反个儿",当一个事物被倒置过来从对立面观察的时候,我们往往很容易看出它的荒唐之处。"弗莉丝"认为,生命的来源在女人身上,不是女性有"阴茎羡慕",而是男性有"子宫羡慕",子宫是创造力的象征,没有子宫的男人是不成熟的;男性因为缺乏生育的亲身经验,没有过在"受孕"和"避孕"间作选择的经历,他们的正义感和道德感的发展受阻,所以不像女人那样有正义感和道德良知;男人的性高潮很单一,只集中在性器官上,没有女人的多重高潮,男人的性是不成熟的;男人羡慕女人的阴蒂,他们按着阴蒂的形状制成领带夹,这是他们服装中唯一有趣的设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