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注
1 《淮南子·本经训》及高诱注。
2 古代简牍用泥封口,在泥上盖印。
3 《说文·文部》。
4 《说文序》。
5 二语见《易·系辞》。太极是混沌的元气,两仪是天地,四象是日月星辰。
6 《左传》僖公四年。
7 《周礼·春官·大卜》。
8 《古论语》作“易”,《鲁论语》作“亦”。
9 《庄子·天运篇》和《天下篇》所说六经的次序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到了《汉书·艺文志》,便成了《易》《书》《诗》《礼》《乐》《春秋》了。
10 “雅言”见《论语·述而》。
11 《说文》言部:“谟,议谋也。”
12 《说文》书部:“书,著也。”
13 《论衡·正说篇》。
14 《劝学篇》。
15 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
16 《论衡·正说篇》。
17 《汉书》本传。
18 语见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
19 《后汉书·杨伦传》。
20 《家语》托名孔安国,《孔丛子》托名孔鲋。
21 桓谭《新论》作五十八,《汉书·艺文志》自注作五十七。
22 见真德秀《大学衍义》。所谓十六字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伪《大禹谟》里,是舜对禹的话。
23 以上引顾颉刚《盘庚中篇今译》(《古史辨》第二册)。
24 《晋书·荀崧传》。
25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
26 见《朱子语类》七十八。
27 《吕氏春秋·古乐篇》。
28 英美吉特生《英国民歌论说》。译文据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歌谣》章。
29 “土鼓”“蒉桴”见《礼运》和《明堂位》,“苇籥”见《明堂位》。
30 今《诗经》共三百十一篇,其中六篇有目无诗,实存三百零五篇。
31 《卫风·淇澳》的句子。
32 《论语·学而》。
33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卫风·硕人》的句子:“素以为绚兮”一句今已佚。
34 《论语·八佾》。
35 “思无邪”,《鲁颂·》的句子;“思”是语词,无义。
36 《论语·阳货》。
37 见《孟子·万章》。
38 见《孟子·万章》。
39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40 《周礼·大师》郑玄注。
41 《礼论篇》。
42 《礼记·郊特牲》。
43 《礼记·乐记》。
44 《老子》三十八章。
45 阮籍语,原文见《世说新语·任诞》。
46 《荀子·乐论》,《礼记·乐记》。
47 《礼记·乐记》。
48 《礼记·乐记》。
49 《礼记·乐记》。
50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51 《论语·泰伯》。
52 《左传》宣公二年。
53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54 《史记·孔子世家》。
55 《孟子·滕文公》下。
56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鲁君子”,《汉书·刘歆传》说“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杜预《春秋序》说是“身为国史”。
57 九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十三经:《易》《书》《诗》,三《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58 《汉书·艺文志》有《中庸说》二篇,《隋书·经籍志》有戴《中庸传》二卷,梁武帝《中庸讲疏》一卷。
59 原文见《大学章句》卷头。
60 原文见《中庸章句》卷头。
61 原文见《中庸章句》卷头。
62 朱子《大学或问》卷一。
63 《孔子世家》。
64 《中庸或问》卷一。
65 《孟子·公孙丑上》。
66 《孟子·滕文公下》。
67 《孟子集注序》说引程子说。
68 《孟子·离娄》。
69 罗根泽《战国策作于蒯通考》及《补证》(《古史辩》第四册)。
70 李格非《书战国策后》。
71 原文见《史记自序》。
72 原文见《史记自序》。
73 原文见《史记自序》。
74 原文见《史记自序》。
75 《后汉书·班彪传》。
76 《汉书·司马迁传赞》。
77 《后汉书·蔡邕传》。
78 《汉书·司马迁传赞》。
79 《汉书·叙传》。
80 刘向著有《别录》。
81 《通志总序》。
82 《通志总序》。
83 《超奇篇》,这里据《史通·鉴识》原注引,和通行本文字略异。
84 《超奇篇》。
85 原文见《晋书·张辅传》。
86 原文见《史通·杂说》上。
87 《史通·六家》。
88 《史通·六家》。
89 《后汉书·班固传赞》。
90 《汉书评林序》。
91 《文史通义·诗教》下。
92 《史通·书事》。
93 语见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
94 《论语·卫灵公》。
95 《论语·述而》。
96 《论语·颜渊》。
97 《孟子·公孙丑》。
98 《论语·宪问》。
99 《淮南子·泛论训》。
100 《老子》十六章。
101 《老子》三十六章。
102 《老子》四十五章。
103 《老子》五十七章。
104 《庄子·在宥》《天运》。
105 《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篇》。
106 语见《庄子·秋子》。
107 《荀子·非十二子篇》。
108 《荀子·非十二子篇》。
109 《韩非子·定法》。
110 《韩非子·定法》。
111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112 《吕氏春秋·有始览·名类篇》及《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善注引《七略》。
113 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序》说《春秋》中“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114 《史记·秦始皇本纪》。
115 原文见《汉书·董仲舒传》。
116 《楚辞·渔父》。
117 《史记·屈原传》。
118 王逸《离骚经序》,班固《离骚赞序》。
119 刘熙载《艺概》中《赋概》。
120 《史记·屈原传》。
121 王逸《楚辞章句序》。
122 《朱子语类》一四〇。
123 《文心雕龙·谐隐篇》。
124 《汉书·王褒传》:“宣帝时徵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
125 《汉书·司马相如传》引扬雄语。
126 《法言·吾子篇》。
127 《两都赋序》。
128 “俳体”“文体”的名称,是元祝尧《古赋辩体》。
129 “俳体”“文体”的名称,是元祝尧《古赋辩体》。
130 以上参用朱希祖《汉三大乐府调辨》(《清华学报》四卷二期)说。
131 “诗教”见《礼记·经解》。
132 《与吴质书》。
133 《咏怀》第一首。
134 《诗品序》。
135 《诗品》论陶语。
136 原是贺知章语,见《旧唐书·李白传》。
137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138 胡适《白话文学史》。
139 《沧浪诗话》说诗的“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140 白居易《与元九(稹)书》。
141 以上参用胡小石《中国文学史》(上海人文社版)说。
142 《水谷夜行寄子美圣俞》。
143 周必大跋杨诚斋诗语。
144 陆游《文章诗》。
145 《诗大序》。
146 宋周麟之跋孙觉《春秋经解》引王语。“朝报”相当于现在政府公报。
147 《说文》辛部。
148 均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49 《论语·宪问》。
150 《论语·先进》。
151 《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里用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解释。
152 《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153 《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
154 《非命》上。
155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56 《孟子·滕文公》下。
157 《荀子·非相》。
158 《老子·八十一章》。
159 《庄子·齐物论》。
160 《问辩》。
161 上节及本节参用傅斯年《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集刊》第一本条二分)说。
162 《孟子·滕文公》:“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楚人要学齐语,可见齐语流行很广。又《韩诗外传》四:“然则楚之狂者楚言,齐之狂者齐言,习使然也。”“楚言”和“齐言”并举,可见楚言也是很有势力的。
163 《史记自序》。
164 《后汉书·班彪传》。
165 《史记评林》总评。
166 《金楼子·立言篇》。
167 宋赞宁论罗什所译《法华经》语,见《宋高僧传》卷三。
168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六之二。
169 佛教徒注释经典,分析经文的章段,称为“科分”。
170 李舟《独孤常州集序》。
171 《师说》。
172 《谏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
173 樊绍述《墓志铭》。
174 《答李翊书》。
175 《答李翊书》。
176 茅坤有《唐宋八大家文钞》,从此“唐宋八大家”成为定论。
177 《文说》。
178 何薳《春渚纪闻》中东坡事实。
179 陆游《老学庵笔记》。
180 周书昌语,见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181 《古文约选·序例》。
182 《卜书》。
183 吕璜纂《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
184 刘大櫆《论文偶记》。
185 姚鼐《复鲁絜非书》。
186 《述庵文钞序》,又《复秦小岘书》。
187 《书震川文集后》。
188 根据《说文》言部。
189 阮元《文言说》及《与友人论古文书》。
190 《文心雕龙·总术》。
191 《金楼子·立言篇》。
192 曾国藩《复吴南屏书》:“仆尝谓古文之道,无施不可,但不宜说理耳。”
193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