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img502

    胡希恕注:少阳病,即是半表半里的阳证,阳热之邪,郁集于胸腹腔间,外不得出于表,内不得入于里,热循孔道以上炎,则口苦、咽干、目眩三者,乃其必然的反应,以之为少阳病的有热特征。

    胡希恕按:半表半里为胸腹二大腔间,乃诸脏器所在之地。若病邪集中于此体部,常诱使诸不同的脏器发病,为病相当复杂多变,不过若只是多热的阳证,其热必循孔道以上犯,则口苦、咽干、目眩即成为一般的证候反应,故为少阳病的概括特征。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img503

    胡希恕注:少阳中风,即指太阳中风转属少阳而言者。两耳无所闻、目赤者,亦同口苦、咽干、目眩一样,亦皆热邪充斥于胸腹腔间,上犯头脑为证。胸中满而烦者,即胸胁苦满而且心烦也。此本柴胡证,故不可吐下,若误行吐下,徒虚其胃气,亡津液,其结果更不止于心烦,还使其人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img504

    胡希恕注:太阳伤寒脉浮紧,弦细为少阳脉,伤寒脉变浮紧为弦细,虽头痛发热则已转属少阳病了。少阳病不可发汗,若误为伤寒而发其汗,亡失津液,胃中燥必谵语,故谓此属胃,此可与调胃承气汤和其胃即愈。若不使胃和,则必进而烦躁且心悸也。

    胡希恕按:上条述少阳不可吐下,此又说少阳不可发汗,可见少阳病的治疗只有和之一法。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img505

    胡希恕注:凡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病者,则一般常现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证候表现,若还未经过吐、下等误治,而脉沉紧者,则宜与小柴胡汤。

    胡希恕按:前二条分就中风伤寒转属少阳病,而提出不可吐、下、发汗的禁忌,而本条又概括中风和伤寒,凡太阳病不解而转入少阳者,对此提出一般的证和治,详见太阳病篇小柴胡汤证,可参考。

    267.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img506

    胡希恕注:上述的柴胡汤证,若已经吐、下、发汗、温针等误治,而发谵语,并原有的柴胡汤证已罢,此为逆治的坏病,柴胡汤已不可与之,当详审其所犯何逆,宜随证以法治之。

    268.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img507

    胡希恕注:太阳病脉浮,阳明病脉大,关上以候少阳,今浮大之脉俱上于关上,为三阳俱现的脉应,故谓三阳合病。热困神昏,故但欲眠睡,津虚不守,故目合则汗。

    胡希恕按:《金匮要略》曰:“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此以脉位候病在表里的方法。简言之,即寸以候表,尺以候里,关以候半表半里,今浮大脉上于关上,虽谓为三阳合病,其实浮、大均主热主虚,而现于关上,正为少阳热盛津虚之应,故重点仍在少阳,常以小柴胡加石膏汤治肺结核之盗汗屡验,读者可试之。

    269.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img508

    胡希恕注:无大热者,谓无太阳病的翕翕发热、阳明病的不恶寒但恶热、少阳病的往来寒热等外现的诸热证。无热而躁烦者,当不是阳证的热烦,而属阴证的虚烦,故谓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27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img509

    胡希恕注:伤寒一日太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今伤寒三日,三日已尽依次当太阴受之,太阴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今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故知三阴不受邪。

    胡希恕按:此为《内经》六经递传之说,不可信。通过实践,病从表传入半表半里,或直传于里,或从半表半里再传于里,均属屡经屡见的事实。若据上说,则阳明可传少阳,太阴亦可传少阳,不但无此事实,即书中亦未有此例,今出此岂不自相矛盾?或系晋人作伪,亦未可知。

    img510

    冯世纶解读:岳美中指出说:“《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一些注家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本条即附会其六经递传之说,无论如何自圆其说,理亦难通。

    271.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img511

    胡希恕注:阳证脉减为邪气衰,故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为病欲已之候。

    胡希恕按:此少阳脉小,乃统三阳而言,不应是专论少阳。

    272.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