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诗品(录六)

    司空图  

    雄 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作者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咸通十年(869)进士及第,乾符四年(877)入宣歙观察使王凝幕。召为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黄巢起义时,僖宗逃到成都,他追随未及,回到河中。隐居王官谷。后因哀帝被弑,绝食呕血而卒。有《二十四诗品》。

    鉴赏

    《二十四诗品》是十二句为一篇的四言诗。从形式上看,是一组展示了十分美丽的意境的写景诗,但就其实质而言,却是一组关于诗的意境及其风格的文艺理论作品。

    “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十九首》)的司空图是晚唐的著名诗人,因避乱和避祸,长期隐居中条山王官谷,出入于道佛之间,以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他的《二十四诗品》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兼及佛禅思想,论及了有关诗歌的二十四种不同意境的特有风格。

    “雄浑”,是指意境的雄壮和浑厚,而这种雄壮浑厚的意境美,是建立在老庄哲学“自然之道”的基础上的。本诗着笔便涉道家的“体用”之论,所谓“体用”,即本体和作用。“大用”,浩大之用。“腓”,变化。“真体”,本真之体,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浩大之用向外伸张而变化无穷,是因为自然之道充满于内。返回太虚入于浑然一体的元气之中,则可积刚蓄健而形成雄壮的力量——这是“雄浑”美的哲学基础。于是,这“雄浑”之气可以囊括万物,可以横贯太空。其浑厚,像苍茫的流动的云;其雄壮,像无边无际的长风——这是以意象形容“雄浑”意境的特点。做到了超然物象之外,掌握了自然之道的中枢,所秉持的不是人为的勉强(“持之非强”的“强”读上声),雄浑的诗意便会无穷无尽——任之自然便能无为而无所不为。

    前人评论“此非有大才力大学问不能,文中惟庄、马,诗中惟李、杜,足以当之”。我想,比较能代表“雄浑”意境风格的,恐怕要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二者描写的内容和表现的主题虽各不相同,但在意境上都浑然天成而气势磅礴。

    冲 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

    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

    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鉴赏

    “冲淡”,是一种冲和、淡逸的意境。要获得这种意境,则须平素处于一种“默”的状态。所谓“默”,即是指的静默无为、虚以待物,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宇宙万物微妙的机缘和变化——这是基于老庄哲学的静处、无欲基础之上的。接着,作者则以比喻的方式通过对意象的描绘来展示这种冲淡的意境——如饮冲和的真元之气后,与淡逸的孤鹤一同远飞;像那温暖和煦的春风吹过,轻柔地拂动着衣袂;又似聆听微风中修竹奇妙的天籁音,顷刻间,似乎与这种美的境界相与而归。

    作者刻画这种冲淡意境的特点为:偶然相遇时,并不十分清晰深邃,如果刻意去寻求,反倒十分渺茫了;即使(“脱”,或、若、即,表假设)形迹有些相似,一握手间却又与本愿相违——这冲淡之境原是只可神会的,如刻意去寻求其形迹,反倒南辕北辙了。

    前人认为“此陶元亮居其最。唐人如王维、储光义、韦应物、柳宗元亦近之”(杨振刚《诗品解》引无名氏《皋兰课业本原解》)。我们可以王维的《鹿柴》为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其境冲和淡逸而又若即若离,可神遇而难求其形迹也。

    典 雅

    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

    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鉴赏

    “典雅”,这里的“典”应该是指庄重;“雅”,则是高雅的意思。根据此品所展示出的意境,“典雅”应该是指的道家顺应自然、超尘出俗、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诗歌的意境风格。这里写的是一位“佳士”雅而不俗的环境及其生活情趣——用玉壶斟上一杯美酒(“春”,这里代指酒),坐在茅屋里欣赏着浙浙沥沥的春雨。陪坐在周围的是情趣相契的友人,还有那四周婆娑青翠的修竹。白云飘来,正是雨过天晴的好时辰,小鸟在林中嬉戏追逐。这时,在绿荫中枕琴而眠,凝望着山峰上飞流而下的瀑布。落花无声,人的心境像菊花一样的淡泊。最后两句是说,写下这最美好时光的其情其景(“岁华”,岁时;时光),吟诵起来是多么的惬意啊。

    自 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

    幽人空山,过雨采二十四诗品($录六) - 图1。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鉴赏

    “自然”,前人释为“自然则当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其本意当然是指不事雕琢也无须太着意,顺其自然而已。不过,这里的“自然”却是以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无为自化”为其基础的。前四句是对此“自然”含义的阐释——随手拈来、妙手偶得,无须刻意的取之或假之于旁物。顺应了自然之道,则可着手成春。接着作者以意象展示这“自然”意境的风格——如遇见花儿自然开放,又好像是看见新的一年顺应四时变化而自然来临。于是,在进一步强调真的“俯拾即是”不会有所失,“取诸邻”者则会显得贫乏苍白而后,又再作了意象展示——好像隐者自然地伫立在空寂的山中,很有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韵,又好像雨过之后涉水,很自然地采摘那水面上漂浮的浮萍。最后两句则强调对上面的说明和譬喻真的有所“薄言情悟”的话,便会达到“悠悠天钧”的自然入化的境界。“薄言”是语助词,在这里没有实在的意义。“情悟”是因情而有所悟。“天钧”有两种解释,一说是指天上的音乐,另一说是指自然均平之理。

    试读李白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三五七言》);“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眉山月歌》);“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巴女词》);“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皆情动于中,取象自然,语出天籁也。

    含 蓄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鉴赏

    “含蓄”,我想应该有三个特征:一是语言简练,二是真意蕴藏于内而不显露于外,三是言虽尽而意无穷。这里的“不著一字”非是真的一字不著,而是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以真意蕴藏于内而不显露于外的极简练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字而尽显风流:首先强调文字的简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言简意赅。紧接着强调“含蓄”意境的含而不露——题中欲写某事,而诗中则只字不言某事,却句句含某事。如语句并不涉及艰难痛苦,却使人读来不堪其忧,也就是意在言外的意思。下面,则是从老庄哲学的角度来进一步阐释“含蓄”意境的特点。“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宇宙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秉持这种“真宰”,宇宙万物之升降浮沉皆归之于自然。而诗歌意境的“含蓄”也正是如此,非人力之所能强致,而是“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呈现出自然的态势,好像漉酒一样,容器虽满,仍然渗漉不尽;又好像花开之时,遇到了秋寒,则寒而不露。然后再以空中之尘、海上之沤比喻“含蓄”意境的无穷无尽、变幻莫测,或浅或深,或聚或散,但归根结底,却要达到“万取一收”——即以一驭万的效果。

    这里,我们可以举几首唐人的闺怨诗看看。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张仲素《春闺》“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皆不言“怨”字,则其怨却浓郁深沉,读罢而引人久久沉思。

    豪 放

    观化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鉴赏

    “豪放”,指诗歌意境所具有的一种豪迈狂放的风格。此品前四句旨在说明“豪放”的特点的——洞察造化无所窒碍,而有吞吐“大荒”(广漠的海外之域)的宏伟气势。这种宏伟的气势又是根植于老庄哲学的所谓“自然之道”的,得“道”而能得“气”,得“气”方能表现出外在的狂放。此后八句,均是以意象来表现这种“豪放”意象的风格特点的——像浪浪的天风之广漠,似苍苍的海山之壮阔。真力弥漫于内,万象列之于旁。前可招来日月星三辰,后可引来不与群鸟为伍的凤凰。早上鞭策着六鳌前行,晚上濯足在太阳升起的地方……

    李白的诗,是以豪放著称于世的。读他的《蜀道难》《梁甫吟》《侠客行》《把酒问月》《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诸篇,大有包举宇内、吞吐万象的气概,正如前人所形容的“驭月乘风,指挥万象,咳吐丹砂……”

    (易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