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136

芳侯曰。骨髓皆属于肾。)五脏俞旁五。此十者。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五脏俞。各开中

行一寸五分。肺俞在三椎间。心俞在五椎间。肝俞在九椎间。脾俞在十一椎间。肾俞在十四椎间。左右各五。并属足太

阳膀胱经。以泻五脏之热。凡此五十九穴。皆热之左右而泻之也。)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则

为热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寒极生热。是热生于寒。而寒生于水也。故曰水热穴论。)

<目录>卷七

<篇名>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属性: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何谓有余。何谓不足。岐伯对曰。有余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

问。帝曰。愿尽闻之。岐伯曰。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

者。其气不等也。(其气。谓五者之气。皆有虚实之不等。此篇论五脏所生之气血神志。而归重于血气。故篇名调经论。)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

余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灵枢经云。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充肤

熏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开发。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肉屈伸。泄泽补益脑髓。

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四肢为诸阳之本。九窍为水注

之气。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十六部者。十六部之经脉也。手足经脉十二。跷脉二。督脉一。任脉一。共

十六部。脉亦计十六丈二尺。而一周于身。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乃百病之所从而生。皆有虚有

实。)岐伯曰。皆生于五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此言五者之气。皆生于五脏。

而五脏所藏之血气神志。以成此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

怒者也。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脏。上节言有形之五脏。以生无形之五志。此言无形之五志。以成有形之身形。

五志者。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也。张兆璜曰。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神志者。水火之精也。

人秉阴阳水火而成此形。)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此言五脏

之道。又皆归于经隧。经隧者。五脏之大络。以行血气者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调治之道。亦守其经隧

焉。)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岐伯曰。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神者心之所藏也。心藏脉。脉舍神。心在志

为喜。在声为笑。故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金气反胜而为悲。阴阳应象论曰。悲胜怒。宣明五气篇曰。并于肺则悲。是

悲属肺志。)血气未并。五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血气未并。则阴阳匀平。

五脏之道。皆入于经隧以行血气。故血气和。则五脏安定矣。邪客于形。尚在于皮肤之间。洒淅动形。而未入于经络。

此神气为病之微者也。张兆璜曰。血气相并。则有虚有实。邪入深而客于肌肉经脉。亦有虚有实。此血气平而邪客之

浅者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神有余。则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血者。神气

也。泻其小络之血出其血。则有余之神气自平。斥、推也。若深推而中其大经。则反伤其血气矣。)神不足者。视其虚络。

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心主血脉。视其心之皮部有虚络者。按其穴而致其

气。刺其络而利其血。无泄其血气。以通其经脉。而神气乃平矣。愚按针刺之道。通利经脉。无泄其气血。即所以补虚

也。盖血气流通。而形神自生矣。人之为病。因郁滞而成虚者。十居其半医者但知补虚。不知通利之中。更有补虚之妙

用。)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言刺神之微者。当按摩其处。勿令

释手。着针者。如以布 着之乃从单布上刺。谓当刺之极浅。而勿推内其针。移其邪气于不足。而神气乃自复矣。)帝

曰。善。气有余不足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肺主气而司呼吸。故有余则喘咳上逆。不

足则呼吸不利而少气也。)血气未并。五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肺合皮。其色白。微邪客于皮肤。命曰白

气微泄。谓微伤其肺气也。)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气有余则泻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

其经隧。无出其气。(经隧、大络也。五脏之所以出血气者也。故有余则泻其经隧之血气。而勿再伤其经脉之血气也。不

足则补其经隧之血气。而无泄其经隧之气焉。)帝曰。刺微奈何。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

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出针。出而浅之也。视之。视其浅深之义也。曰我将深

之。适人之邪。浅客于皮。必与正气相格。庶邪散而正气不泄。故曰我将深之。谓将持内之。而使精气自伏。复放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