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186

谓岁会之纪。非太过。非不及。其气应时而至也。)帝曰。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眚时至。候也奈何。岐伯曰。非气化

者。是谓灾也。(此论五运之胜复而为灾眚者。何以候之。非气化者。谓非运气之化也。如丁卯丁酉岁。其运风清热。风

乃少角之气化。其清热乃胜复之气。此邪化也。是谓灾眚。徐振公曰。此篇论司天在上。在泉在下。而运化于中。故此

节论司天在泉之中。而兼论其运气。)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

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曰位时气月可知乎。所谓气

也。(天、谓司天。地、谓在泉。道、谓天地阴阳之道。数之始起于上者。谓数之始于一而起于天一也。终于下者。谓天

数之始于一而终于地六也。岁半之前。岁半之后者。谓天地之气。上下有位也。气交者。谓天地之气。上下相交也。位、

谓司天在泉。及左右间气之六位。气月、谓一气之各主两月也。愚谓司天在泉之六气。总属天一所生之真元。真元者。

精气也。气为阳。精为阴。一阴一阳。化生太少之四象。而共为六气也。天包乎地之外。故不曰在地而曰在泉。精通乎

天之上。故曰天有精也。六气循天而环转。故六期而环会。复通贯乎地之中。故上下交互也。故曰。食岁谷以全其真。

食间谷以保其精。真者。元真之气。精者。天一之精。是以上文曰。此天之道。气之常也。)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

不合其数。何也。岐伯曰。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帝曰。愿闻同化。何如。岐伯曰。风温。

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露。秋化同。云雨昏瞑埃。长夏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

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此论五运六气。有同化之盛衰。是以有不合也。不合其数者。不合六气之数也。气用有

多少者。谓六气之用。有有余不足也。化洽有盛衰者。谓五运之化。有太过不及也。风热寒燥者。言阴阳之六气也。春

夏秋冬者。言角征宫商羽。主岁而主时也。风温春化同者。厥阴与角运同化也。热曛夏化同者。少阴少阳。与征运同化

也。胜与复同者。谓五运之胜与复气。亦与六气之相同也。如清金胜角木。其胜气即与阳明同。炎火复秋金。其复气即

与少阴少阳同也。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是以有不合也。如风温之多。合春化之盛。是气运同其化矣。

若六气之少。合五运之盛。五运之衰合六气之多。此盛衰更用而不合矣。此节论六气主岁主时之多少。又当审五运主岁

主时之盛衰。合而推之。斯得气运之微妙。)帝曰。五营运同天化者。命曰天符。余知之矣。愿闻同地化者何谓也。岐伯

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此凡二十四岁也。帝曰。愿

闻其所谓也。岐伯曰。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此

太过而同地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岁。)癸巳癸亥。少征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征下加少阴。

如是者三。(此不及而同地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年。)戊子戊午。太征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征上临少阳。丙辰丙戌。

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此太过而同天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年。)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

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此不及而同天化者三运。合六气计六年。)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

(言此二十四岁。则上下加临。余三十六岁。则不加不临也。)帝曰。加者何谓。岐伯曰。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

岁会也。(此言太过而同地化者。与天符相同。不及而同地化者。与岁会相同。)帝曰。临者何谓。岐伯曰太过不及。皆

曰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言太过不及之十二岁。皆曰天符。然内有变行多少之分焉。多少

者。即太过不及之变也。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故有微甚死生之分焉。按马注引执法行令贵

人而言。然此节单论天符之有太过不及。前篇分别天符岁会太一天符。与此不相符合。)帝曰。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

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岐伯曰。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

也。(兴、起也。此总言一岁之中。有应时而起之六位。各主六十日零八十七刻半。各有寒热温凉之四气。皆宜远而无犯

之。如初之气。天气尚寒。是宜用热。时值少阳相火司令。又当远此一位而无犯也。如二之气。天气已温。是宜用凉。

时值太阳寒水司令。又当远此一位而用凉也。每岁之六气皆然。从则和。逆则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帝曰。温凉何如。

岐伯曰。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

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此分论司天在泉及间气之无犯也。如少阴在上。司气以热。而用热者。又当远

此少阴之热而无犯也。如阳明在泉。司气以凉。而用凉者。又当远此阳明之凉而无犯也。余气皆然。如间气与司天在泉

之主气相同者。不可犯。与主气异者。则小犯之。假如少阳司天。初气乃少阴君火。是与司天之气相同。无犯其热。如

少阴在泉。四之气乃太阳寒水。是与主气相异。可少用热而小犯之。是谓寒热温凉之四畏。不可不谨察也。)帝曰。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