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第十二
(共二十四章)
一
【原文】
颜渊问仁①。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二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
仲弓问仁德。孔子道:“出门,(工作办事)好像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好像去承担大祀典,(事事严肃认真,小心谨慎。)自己所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强加于别人。在工作岗位上不对工作有怨言,就是不在工作岗位上也没有怨言。”
仲弓道:“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三
【原文】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①。”
曰:“其言也,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②,言之得无乎?”
【译文】
司马牛问仁德。孔子道:“仁人,他的言语慎重。”
司马牛道:“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道:“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慎重吗?”
四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畏惧。”
司马牛道:“不忧愁,不畏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
子道:“自己反省检查问心无愧,哪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
五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①。”子夏曰:“商闻之矣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道:“我听说过:死生听之命运,富贵由天安排。君子只是对待工作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待别人辞色恭谨,合乎礼节。普天之下,到处都有兄弟!君子又何必担心没有兄弟呢?”
六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訫,不行焉②,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个明白人。孔子道:“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般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看得明白的人了。日积月累的谗言和肌肤所受、急迫切身般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看得远的了。”
七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①。”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去治理国家。孔子道:“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对政府就比较信任了。”
子贡道:“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军队和人民的信心三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军备。”
子贡道:“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和人民的信心两者之中一定要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道:“去掉粮食。(没有粮食,不过一死,)但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人民对政府缺乏信心,国家是站不起来的。”
八
【原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①,何以文为②?”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③。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犹犬羊之。”
【译文】
棘子成道:“君子只要有好的本质就行了,要那些文采干什么?”子贡道:“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太可惜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假若把虎豹和犬羊两类兽皮拔去有文采的毛,那这两类皮革就很难区别了。”
九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①:“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盍彻乎②?”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译文】
鲁哀公向有若问道:“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足,该怎么办?”
有若答道:“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
哀公道:“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
有若答道:“如果百姓富足,您怎么会不富足?如果百姓不富足,您又怎么会富足?”
十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①,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②。’”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品德,辨别迷惑。孔子道:“以忠诚信实为主,努力做到义,就可以提高品德。爱一个人,希望他长寿,厌恶起来,恨不得他马上死去。既要他长寿,又要他短命,这便是迷惑。‘这样,的确对自己毫无益处,只是使人奇怪罢了。’”
十一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道:“对呀!若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很多粮食,我能得到并享受吗?”
十二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①,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②。
【译文】
孔子说:“根据(诉讼双方中)一方面的言语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子路从不拖延实现诺言。
十三
【原文】
子曰:“听讼①,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差不多。(但不同的是,我)一定要使诉讼的事件完全不发生。”
十四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政治。孔子道:“身居官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
十五
【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①,亦可以弗畔矣夫②!”
【译文】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做到不背离君子之道了呀!”
十六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的做法却和这相反。”
十七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①。子帅以正②,孰敢不正?”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
您自己带头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呢?”
十八
【原文】
季康子患盗①,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②,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苦于盗贼猖獗,向孔子求教。孔子答道:“假如您不贪求财货,就是奖励偷抢,他们也不会干。”
十九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①。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②。”
【译文】
季康子就怎样执政的问题来请教孔子,说:“如果杀掉坏人,以此来使人们走正道,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事,哪用得着杀人?如果您做个德行好的人,百姓的德行自然也会好的。君主的德行好比是风,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随风而倒。”
二十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①?”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译文】
子张问:“读书人要如何做才可以叫做达?”孔子道:“你所说的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朝廷做官时一定有名望,在大夫家做家臣时一定有名望。”孔子道:“这是有名声,不是达。‘达’指的是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观察别人的颜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这样,他在朝廷做官必定事事通达,在大夫家也一定事事通达。至于闻,表面上似乎爱好仁德,实际行为却违反道德,而自己竟以仁人自居毫不怀疑。这种人,做朝廷的官时一定会骗取名望,在大夫家做家臣时也一定会骗取名望。”
二十一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①,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②,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译文】
樊迟陪同孔子在舞雩台下游玩,他说:“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品德,怎样消除邪念,怎么辨清迷惑。”孔子道:“问得好!首先付出劳动,然后收获,不是提高品德了吗?批判自己的坏处,不去批判别人的坏处,不就消除邪念了吗?因为偶然的愤怒,便忘记自己,甚至忘记了爹娘,不是迷惑吗?”
二十二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①。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②。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③,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道:“爱人。”又问什么是智,孔子道:“善于了解别人。”
樊迟还不理解。孔子道:“提拔正直的人,使他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了出来,找到子夏,说道:“刚才我去见老师,请教什么是智,他说:‘提拔正直的人,使他地位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能够使不正直的人正直起来。’这是什么意思?”
子夏答道:“这话的意义多么丰富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提拔了皋陶,坏人就难以得势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之中挑选,提拔了伊尹,坏人就只好远远走开了。”
二十三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辱焉。”“忠告而善道之①,不可则止,毋自
【译文】
子贡问如何对待朋友。孔子道:“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他不听从,也就停止吧,不要自找侮辱。”
二十四
【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①,以友辅仁②。”
【译文】
曾子说:“君子以文章学问来聚会结交朋友,依靠朋友互相帮助来培养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