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挚

[双调]沉醉东风

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1),落残霞孤鹜齐飞(2)。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注释】

(1)“挂绝”句:出自李白《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绝壁即是危崖。

(2)“落残”句:化用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 卢挚(?—1315以后),字处道,一字莘老,号疏斋,又号嵩翁,大都琢州(今河北境内)人。历任河南路总管、江东道廉访使、翰林学士,迁承旨。卢挚工于诗文,元初与姚燧并称为中原能为文辞者之首,又与刘因并称能为古今体诗歌者之首。其散曲与姚燧齐名,时称“姚、卢”,与散曲大家马致远、杂剧女艺人朱帘秀等唱和。与朱帘秀有情却最终未能走到一起。

这首小令借秋景发秋思。与历来悲秋基调不同的是,此曲萧瑟但不凄凉,冷清但不颓唐,有一种开阔恬适之气。

前两句用散点透视法写秋景。有绝壁、枯松、落霞、孤鹜。枯松倒挂倚着绝壁生长,野鸭好似游戏般与残霞一齐飞舞。这两句构造了一个纵横相交的立体空间图。枯松倒挂绝壁是纵向空间描写,落霞孤鹜齐飞则将视角从纵向转为横向。简单的两句却有着丰富的层次与转换。视线从江边的高崖绝壁平移到江面,焦点则由江边绝壁上的松树转移到江边飞舞的孤鹜,再转移到一望无垠的江面,可谓妙笔。

接下来的两句“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则用全景式的笔法表现江景之宏阔。放眼望去,江之四围是连绵不尽的山,还有一望无际的江水。从散点到全景,从局部到整体,描写有条不紊,富有立体画面感。黄昏的秋天,漫步在落霞掩映的江边,看着飞逝而去的流水,秋意自然会袭上心头。“散西风满天秋意”是水到渠成之句,也是秋景的总括点睛之笔。先是局部,后是整体,再至满天满地满空间都是挥散不去的浓浓秋意。层层推进,颇具匠心。更妙的是,秋风本无影,秋意本无形,可作者偏偏说西风挟裹着秋意四处散播,这是将无形的感受有形化了。

结句“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不再继续渲染秋意,而将笔调一转,写了秋景中的主角:人。秋夜寂静,白帆如云,月影低垂,此时泛舟江中,如行于潇湘画中。最后一句,尤为让人心动:“载我在潇湘画里。”作者跳出观察者的视角,用“代入法”将自己融于秋景之中。如果说前六句是状物之言,那么最后一句则是写心之笔。秋天江景的美丽宏阔,让我恍惚间已经入画,难以自拔。无论是江边的观景者,还是江中的游览者,入画的感觉都是如此微妙。中国古法历来讲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一句“载我在潇湘画里”如神来之笔,将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得恰如其分,也将散曲和绘画的意境打通,融诗、画于一体,绵长悠远,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