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玩具也有性别(8)

当我们以母亲身份为出发点谈论一个女人的时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使之脱离了作为女人的其他身份。圣母玛利亚更是被完全、彻底地脱离其他身份,她做了一个梦,便怀上了耶稣,处女之身没有被破坏,这使她不具备男人的配偶的身份,从而可以更好地提升她作为母亲的身份。但是,她还是要跪在救世主耶稣的面前,这无疑又是一次"男人的胜利"。母亲给儿子下跪,又如何能不损母亲的威严呢?对圣母玛利亚的狂热崇拜便这样被造出来作为补充。

中国也有这样变着花样贬损母亲而又让大家都能看得过去的方式,中国人不能说自己母亲半个"不"字,却可以尽情地指责别人的母亲,如婆媳关系、岳母与女婿的关系便是可以自由地评论双方是非的。

还是少喊几声歌功颂德的"伟大"吧,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者总是要承受过重的负荷。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媒体报道

《北京市场导报》以醒目的标题刊出一篇文章:《男孩女性化倾向严重》,以"有人惊呼:下个世纪,我们还有多少男子汉?"为眉题。

文章说,几位教育工作者聚在一起,议论的竟是同一个话题:时下中小学里,男孩女性化倾向严重。并举了例:衣着花花绿绿,男女不分;举止斯斯文文,俨然一个女孩子;做事腼腆怕羞,没有男孩子应有的冲动;好哭,被批评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便哭鼻子;遇坏人坏事缺乏仗义挺身、勇于助人的精神;喜欢听柔美的流行歌曲;怕吃苦,不能吃苦耐劳,等等。文章呼吁:凡此种种,都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我以一种哭笑不得的心情看完了这篇文章,感慨着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对我们的毒害是何等深刻。社会为男女两性准备了不同的要求与规范,像一个套子让我们钻进去,对于不守这规范的人,便要先"惊呼"而后"调治"了。很少有人想一想,如果我们不遵守这规范,甚至逆规范而行,是否真有什么"恶果"。

男孩子穿花衣服伤害了谁?斯斯文文不是很可爱吗?为什么这就意味着"俨然一个女孩子"?为什么男孩子便一定要"冲动"?"冲动"就是好的吗?哭鼻子说明我们自尊心强,我们的生理反应机制正常,难道压抑感情才对吗?至于是否勇于助人,听哪些音乐,是否怕吃苦,就一定是女孩子的表现吗?那么,依文章作者的思维,在男孩子身上是弱点,在女孩子身上便成优点了吗?

最不可思议的是,文章还提供了一个统计数字,说:"据某学校统计,在全校297名高年级男生中,已有67名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倾向。"其实,人类的所有品性在男女身上都同时存在,所以我不知道这样的"统计"是如何作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