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安排

本书规则是为满足协商会议组织的部分需求而准备的,这类会议组织通常不具立法性质。这些规则得到了充分的完善,可以作为会议组织的规则。当该会议组织认为需要采用一些特殊规则时,这些特殊规则可以与本书的细节规则相冲突,可以取代这些细节的规则,例如会议程序。如上文所述,本书规则适合会期较短和法定人数相对较少的一般协商会议组织,并在合适的范围内以国会的规则和惯例为基础。如果本书出现规则与国会的惯例不一致之处,通常会在注释中列出国会的规则。除非是为了了解国会的惯例,否则,无须参考注释。

本书包括目录、动议优先顺序表及规则表、第一编、第二编、议事规则课程大纲。

目录。该部分清晰而系统地罗列了本书讨论的各项主题。

动议优先顺序表及规则表。细致地学习这些表格有助于更快速地应用它们,这让所有人都能在紧急情况下确认某项动议是否符合规则,以及是否可以辩论、修改、重新审议,或是否需要附议、通过三分之二得票,或当其他成员有发言权时是否符合规则。

第一编。本书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一套系统编排的议事规则,如目录中所示。第一编从介绍如何在协商会议中引入事务开始,一步步介绍到进行表决和宣布结果为止。接下来的条目,即第10条,介绍可达到某一目标的规范动议,同时,这部分还包括在哪个条目中能找到某动议的完整说明。然后,将各项动议分为优先动议、偶发动议、附属动议以及主动议,并说明各项分类的一般特征。

然后开始按顺序介绍各项分类,从优先等级最高的动议开始,且每项动议都有专门的条目,包括一些没有分类的动议。这26条中的每一条都自成体系,所以,不熟悉本书的人也不会在查阅任何特定主题时产生误解。相互参考项被置于所有可能有帮助之处,参考项对应条目。下面是书中对各项动议作出的说明,除了一些偶发动议,前六点均在各条目的开头列出:

(1)该动议优先于哪些动议(即,在哪些动议待决时可以提出和审议该动议,且符合规则)。

(2)该动议让先于哪些动议(即,在该动议待决时可以提出和审议哪些动议)。

(3)该动议是否可以辩论(所有动议均可辩论,除非规定不可辩论)。

(4)该动议是否可以修改。

(5)如果该动议不能接受应用于它的附属动议,则作出说明。[例如,第17条“休会”中说明了休会动议不能被搁置、推迟、委托或修改,等等。]

(6)该动议获得通过所需的得票数,如果不是规定为过半数得票。

(7)提出该动议的专用格式,如有专用格式。

(8)陈述和提交表决该议题的专用格式,如有专用格式。

(9)如果该动议的目的不明显。

(10)如获得通过,该动议将产生的效果,只要其效果可能被误解。

第二编。包括组织和召开各类会议的方法,提供主席和发言者在提出和提交表决各种动议时的用辞,另外,有几页内容涉及协商会议和宗教法庭的合法权利,以及对此类社团成员的审理。参照第1到第10条来阅读第69至第71条对初学者非常有用,有利于掌握在协商会议组织中如何处理事务的正确概念。

议事规则课程大纲。给希望学习议事规则的团体和个人提供有用的建议,其中有已成系列的18节课程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