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陆原静书(二)
【1】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译文】来信说:“良知是心之本体,就是所谓的性善,是未发之中的状态,是寂然不动的本体,廓然大公。为何常人都不能而必须等到学习才行呢?中和、寂静、公正,既然把这些都归之于心体的状态,也就是良知。如今以本心来查验,良知无不善,而中和、寂静、大公的状态却实在没有,难道良知又超然体用之外吗?”
性没有不善的,所以良知没有不善的。良知就是未发之中的状态,就是廓然大公的状态,就是寂然不动时的本体,人人共同具有。但良知不能不被物欲遮蔽,所以必须通过学习除去昏暗和遮蔽,对于良知的本体,并不能有丝毫减损。良知没有不善的,而中和、寂静、大公不能完全实现,是因为昏聩和遮蔽没有彻底清除,因而保存得不纯正。体就是良知的本体,用就是良知的作用,哪还有超然体用之外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