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宋朝兵家的思想及其著作
1 文化背景与兵学发展的关系
宋朝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960~1127年为北宋,1127~1279年为南宋。
北宋初,在政治上努力加强皇权的封建专制,地方上武官担任的高级职务渐由文官担任,地方上的财政划归中央专设的机构,地方上的精兵编入禁军的系统。朝廷的权力实行分割与相互制约,如枢密院掌军事,统兵却归禁军三衙;又有御史台对百官实施监察。这些措施,使得宋朝的内部战争有一个突出特点:因地方势力膨胀而引发的战争几近绝迹,内部战争主要表现为农民和少数民族的起事。
北宋初确立的政治制度,成为官僚机构日益庞大并日益腐化的温床。为防止贫苦农民的起事,北宋初又确立了募兵养兵的基本国策,军队数量越来越庞大,国库的亏空也越来越严重,对农民的剥削随之而加重,农民的起事也就更加频繁。
北宋初形成的皇权的过分强化和以文制武的局面,成为宋朝对外来军事威胁一贯表现软弱的一个原因。979年的高梁河(今北京城西北)之战和986年的岐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之战,北宋大败于辽,对辽便基本采取了守势。北宋中期与西夏的战争,宋军往往进退失据,疲于应付。北宋末年与金的战争,宋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以致最后乞和不成,被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南宋时期,对金作战采取消极防御战略,虽然屡屡击退金军的进攻,却不能乘胜北进,始终不能收复中原失地。南宋后期,宋军与蒙古军联合灭金,结果却是为蒙古扫清了南攻的障碍。南宋又不能及时调整战略,仍沿袭对金的防御策略,使战争的主动权始终操于蒙古军之手。宋军被动挨打,最终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所灭。
宋朝军事上的积弱和对外战争的长期处于劣势,不可能造就大批杰出的军事家,狄青、岳飞那样的名将不可多见。
另一方面,宋朝军事现状却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北宋王朝何以积弱积贫以致亡国?南宋王朝为何不能扭转战争的局面?诸多问题,促使一些有志之士潜心研究兵法,研究历史以比照现实,或发奋写成兵书,或上书献策,力图从兵学角度找到问题的答案。一些官员在战争实践中悉心总结经验教训,撰为专著,以警世人。同时,宋代学派林立,学派间的论争风行一时,这种风气也影响到谈兵论武的领域,带来宋代兵学论著风格多样、议论风发的特点。宋代的兵学论著中,固然不乏新颖深刻的识见,但纸上谈兵、不切实际或迂阔拘泥者亦不少。这种风气的盛行,与统治者的提倡不无关系,尤其是北宋神宗继仁宗之后重新开设武学,钦定《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和《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为《武经七书》,更引起人们对兵学尤其是古兵法的热情。许洞的《虎钤经》、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是宋代兵书中较有名的。
宋朝军事上虽积弱积贫,社会生产力却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有显著的成就,火药制作的武器逐渐增多,管形射击火器出现。这种进步迅速反映到军事上,影响到兵学论著方面。南宋初陈规的《守城录》,充分反映了这种变化。
2 许洞兵学思想的系统性
许洞是北宋前期兵家,兵书《虎钤经》的作者。约生活于10世纪的后30年至11世纪的前20年间,字渊夫,一字洞天,吴郡(今江苏吴县)人,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进士,曾任雄武军推官、均州参军、乌江县主簿等职。他历4年于景德元年(1004年)撰成《虎钤经》,次年进献朝廷。
《虎钤经》共20卷,210篇。该书分类编排《孙子》和唐李筌的《太白阴经》,发挥二书的观点。前10卷主要论述为将用兵问题,结合历代战例和整军治武问题,对《孙子》的一些主要思想阐述较细,发挥较多;后10卷主要讨论天时、占星、云气等问题,天人感应等荒诞迷信之说颇多。全书的价值主要在前10卷;不过后10卷有的内容涉及天象气候与战争的关系,有的论述人马医疗问题,有一定价值,尤其是汇集了与军事有关的历法、记时及识别方位等知识,不少是以前兵书没有的内容。
《虎钤经》反映出许洞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军事思想。
在战争观上,许洞主张“先谋为本”,即周密谋划战争的全过程,准备好实施战争计划的必要条件。他综合《孙子》等古代兵家的论述,系统地提出了各类军事行动的必要准备:策划兴师作战,先要部署好民众的安定问题;打算进攻敌人,先要部署好己方粮道的畅通问题;准备摆开阵势,先要盘算好占据有利地形;准备克敌制胜,先要研究怎样保证内部团结;准备坚守拒敌,先要部署好军资的委积;准备强化军队的战斗力,先要保证赏罚分明的制度;准备夺取远方之地,先要部署好近处的防卫。抓住这些根本,其他次要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许洞提出了“三和”、“三有余”和“三必行”的原则。“三和”指和于国才能兴兵,和于军才能出阵,和于阵才能出战。“三有余”指力有余,食有余,义有余。“三必行”就是“必行其谋”,“必行其赏”,“必行其罚”。许洞以此来解释《孙子》“胜兵先胜”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孙武的战争观。
在作战指导上,许洞细致地阐述了作战过程各阶段的基本原则:既战之后,要善于抓住战机,夺敌所恃,夺敌之气;战斗中间,要因势制宜,如佯动诱敌,以击其虚,或击敌懈怠,攻敌不意;初获胜利时,要乘胜扩大战果。作战过程中,或胜或败,本常有之事,要做到“胜不可专,败不可不专”,初获胜利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失败,遭受挫折要寻找反败为胜的契机。这些基本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出奇应变”。为将者必须“知变”,知吉凶、险易、利害等战场态势的相互转化,才能“以虚含变”,灵活地运用各种战术原则。
值得强调的是,许洞把“知变”的态度运用到借鉴古兵法上。他主张学习古兵法,但不能只懂得用古兵法的常势去作战。因为这样呆板地运用兵法,对方也会用相应的兵法来应战,甚至针对所用之势而采取击破之法。只有“反古之法”,逆而用之,才可能出乎敌人所料,克敌制胜。许洞“逆用古法”的理论,在当时的兵坛上独树一帜,对以后何去非等兵家有较大影响。
许洞的《虎钤经》内容相当丰富,除前述重要内容外,还有关于船战、步战、守城、攻城、结营、略地等多方面的论述,反映出作者渊博的兵学知识和独到的军事见地。虽然其中亦有不容推敲的肤浅之谈,但究竟不是一般的书生之见,很少不着边际的泛论空谈。《虎钤经》大量汇集兵法、阵法等知识,并对之加以阐述发挥的体例,对以后《武经总要》、《百战奇法》、《武编》、《登坛必究》、《武备志》等兵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 狄青的作战方略与治军思想
狄青(1008~1057年)是北宋著名将领。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擅长骑射。初隶骑御马直,选为散直,侍卫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称大夏皇帝,宋择卫士赴边以御西夏,青应诏为延州(今陕西延安)指使。在延州等处4年,经大小25战,骁勇善战,中箭多次,屡建战功,深为戍边名臣韩琦、范仲淹器重,以功升为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议和,元昊称臣,青徙为真定路副都总管,后迁马军副都指挥使。当时狄青脸上为卒伍时的刺字犹存,仁宗曾敕其敷药除字,他却请求加以保留,以自己的奋斗经历激励军士。皇祐四年(1052年),广源州(约今越南高平地区)蛮族首领侬智高反叛,攻占广南(今广西、广东)九州,斩、俘宋将多人。宋廷两度遣将攻讨,师久无功。狄青乃上表请行,率军进抵宾州(今广西宾阳北)。后在归仁铺(今南宁东北)大败侬军,又追至邕州(今南宁),歼敌万余人,招抚遣散被胁迫者7000余人。升为枢密副使,班师回京。次年升枢密使。至和三年(1056年),因军士常盛赞之,引起流言,罢枢密使,出判陈州。次年二月病卒。
狄青起于卒伍,身经数十战,外击西夏,内定广南,战功卓著,名动夷夏。宋神宗时追思其功勋为人,命取其画像入禁中,亲自为他写下祭文。
狄青作战勇谋兼备,遇范仲淹后又熟读秦汉以来将帅兵法,使其军事艺术渐臻佳境。
计事深思熟虑,用兵先定远略,是狄青作为一个成熟的将领的标志之一。侬智高反叛后,先以余靖为安抚使征讨。交趾国(即越南)声言愿出兵助讨侬智高。余靖认为可信,在邕州等地准备可供万人用的粮食以待其兵。仁宗下诏以缗钱3万赐给交趾作军费,并应允讨平侬智高后厚赏交趾兵。狄青到南方后,果断传檄余靖,命其不得派使者去交趾借兵,同时上奏仁宗陈述己见。他认为:交趾声援将派步骑赴援,并不可靠。况且向外国借兵以平内乱,对自己是不利的。向外国借兵,他们贪得钱财必然不顾信义,因此而作乱,我凭什么去抗击他们?这一见解说服了仁宗。后来狄青迅速讨平了侬智高。这件事说明狄青在计虑讨敌方略时,不仅只考虑如何取胜,还考虑用何种方略取胜才可不留后患。
对敌作战,善用诈巧,是狄青战术指导的一个特点。与西夏军作战时,他曾巧施疑兵之计,以锣声为号,令将士忽停忽退,使西夏军既不明宋军实力,又不辨宋军行止。当敌正疑惧之时,他忽然挥军攻击,西夏军大溃。攻侬智高时,他传令军中休息10日。侬智高的侦探把这情况回报,侬以为宋军不会马上来攻。第2天,狄青迅速整齐骑兵,以一昼夜越过昆仑关(今广西宾阳西南),直出归仁铺列阵,先以前锋与侬军激战,后又指挥左右翼骑兵夹击敌人。侬军毫无防备,大败溃逃。
军纪严明,善待将士,是狄青治军带兵的基本特点。古来为将者,或执法如山,或体恤将士,二者兼备者并不很多。狄青一贯如此。他受命讨侬智高之初,传令诸将不得擅出与敌作战,等候他的统一调遣。广西钤辖陈曙乘他尚未到前线,擅自发8000名步兵攻敌,大败于昆仑关。狄青说:“号令不能整齐,所以军队打败仗。”依军法斩陈曙及临阵败逃的将佐30人。在执法如山的同时,他颇能体恤将士。行军作战,他与军士同饥寒劳苦;打胜仗后,他常把功劳推给其将佐。讨侬智高时全由他谋划,战事已完,记功报捷等一般余事全部交给安抚使孙沔去办,他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将佐们深服其为人。
4 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
何去非是北宋中期兵家,兵书《何博士备论》的作者。生卒年不详。字正通,浦城(今属福建)人。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以其“对策”词理优瞻、长于论兵入仕,始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后历任武学博士、徐州州学教授、富阳知县、沧州通判、司农司丞、庐州通判等官。曾参加《武经七书》的校订。元祐五年(1090年),翰林学士苏轼两次奏荐《何博士备论》于朝廷,并誉其“出人意表,有补于世”,从此是书行于世。
何去非有感于北宋王朝军事上积弱之势,适应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图强的需要,悉心研究史书兵法,以古喻今,评论战国至五代战争胜负和重要军事人物统军用兵得失,发愤著为《何博士备论》。是书原为28篇,今存26篇,包括《六国论》、《秦论》、《楚汉论》、《汉武帝论》、《汉光武论》、《吴论》、《陆机论》等。全书近3万字,论及战争、战略、战术、建军治军、选将用人等诸多方面,多有独到之处。
何去非认为,战争的指导思想关系战争的成败。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在战略决策时考虑根本“利害”。以秦末战争为例,陈胜首先起义后,天下响应,他们把存亡胜败寄托于拼死一战,所以兵锋十分猛烈。这时,秦王朝的战略决策应是放弃已背叛的山东,严守函谷关,即使政治上仍然黑暗,关中还可维持一段时间。但秦沿用吞并六国时的战略,放弃崤函天险,孤军渡过漳水、洛水,左突右攻,对付四面八方合围而来的义军,最后导致失败。虽然秦亡是必然之势,但灭亡得如此迅速,就是因为战争的指导思想严重错误。汉兴以后,关于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讨论一直比较热烈,大都着眼于政治的腐败。何去非此论,着眼于军事上的战略决策,很有新意,分析也入情入理。
何去非强调,确定战略上的攻守之势要以对形势的综合分析为基础。他指出,“善为兵者,必知夫攻守之所宜”,当攻而守,当守而攻,是战略决策上的错误,是自取失败的做法。怎样确定“攻守之所宜”,就取决于对形势的分析了。所谓形势,一是民心向背,即“逆顺之情”;二是自身的局面,即其军队是“兼敌之师”还是“救败之师”,从战略角度考虑,“兼敌之师利于转战,救败之师利于固守”;三是敌方的大势,是师老意惫,还是其锋正锐,对前者应采取进攻战略,对后者应采用防守战略。
何去非强调,治军须有严格的纪律,军纪松懈,也是致败之由。对于君主而言,要善行“将将”之道,知人善任,所用非其人,等于“以其将予敌”。对于将领而言,要善行“为将”之道,要能“自将其身”,胜不飘然,败不躁动。在此基础上,坚持以法治军,不可稍废,因为“理军而废纪律者败”。他认为西汉名将李广所以兵败,根本原因就是治军纪律不严。其论不拘成说,独有见地。
何去非发挥许洞“知变”而“逆用古法”的理论,进一步强调战术指导上的“出奇应变”原则。他主张运用古兵法,要“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推崇韩信、曹操的多谋善断。
《何博士备论》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在当时颇有影响,后世不少兵家也很注意其中的论述。
5 陈规的守城思想
生平与《守城录》
陈规(1072~1141年)是南宋绍兴年间名臣,著名火器专家、军事家。字元则,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早年熟读兵书,精研法律制度,学习工程技艺。中年中明法科,50余岁始为安陆令。北宋靖康末,盗匪祝进攻德安府(今湖北安陆),知府弃城逃走,父老推陈规摄守事,连战败敌。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因功出任德安知府,大破攻城的李孝义等部。后授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绍兴二年(1132年),李横率部进围德安,陈规率军民御敌,被石炮伤足,神色不变。粮尽之时,出家财劳军。城将被攻破,他研制出长竹竿火枪,以60人持火枪自西门冲出射敌,焚烧敌军攻城天桥,又以火牛助阵,使敌人拔寨而去。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管形射击火器,也是最早用射击性火器射敌制胜的战例。第二年,升显谟阁直学士,改知池州兼沿江安抚使。建议罢镇抚使,用偏裨以分诸将之势,被高宗采纳。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议和,改知顺昌府,积极备战,修城墙,招抚流民,加强民兵组织管理。十年,金人破坏和议,挥师南下。东京副留守刘锜率八字军赴汴(今开封),闻讯不得行,陈规即劝刘锜留驻顺昌(今安徽阜阳),相互勉励,共同以死守城。两人积极布防,当金军来到时,攻守结合,挫败金兵。金都元帅完颜宗弼因前锋屡败,亲率主力10余万来攻。陈规助刘锜大破金军,宗弼被迫撤围回师。陈规因功升枢密院直学士,后移知庐州兼淮西安抚使。十一年,病卒。临终之时,还对职事作出安排。
陈规一生精研军事,讲求实用,有丰富的治军守城的实战经验,并根据战斗需要创制了长竹竿火枪,文武兼备,精通军事工程与火器制造,堪称兵家史上的奇才。他的军事思想,均见于《守城录》。陈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兵家,根据实战经验和兵学素养,撰写了《攻守方略》、《〈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等兵学论著。陈规死后约40年,德安府学教授汤璹,追访陈规生前守城逸事,撰《建炎德安守御录》,具体记述陈规在德安守城作战的过程,并于绍熙四年(1193年)向朝廷奏呈其书。大约在宋宁宗以后,原本各自独立的《〈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守城机要》、《建炎德安守御录》被合成一书,这就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守城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守城思想
陈规军事思想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其守城思想。
关于守城作战的基本原则,陈规有相当深刻的论述。首先,要充分发掘城内的潜力,不可消极等待救援或轻易放弃守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策莫如自治。其次,守城者要在敌人到来之前,精加思索,预先准备好多种应变之术,做到敌人采用某一种攻城方法,我有数策以拒之。第三,守城不能一味防守,要守中有攻。强弱之势自古无定,要敢于以弱抗强,忽守忽攻,争取主动,转弱为强。
关于城防设施的改革措施,陈规有相当具体的设计。城防设施的重点,是对付敌人的攻城器械。战国晚期的《墨子》城守诸篇,在这方面有丰富的论述。但陈规所处的时代不同了,攻城器械已有长足进步,城防设施也应有相应的改进。陈规认为,在攻城器械中,最具威力的莫过于用机械发射的石炮。对付它的办法,当是以炮对炮。但城上地面不宽,不能安放大的炮架,而且城上有何动作,城外的敌人极易发现,就会先用炮来轰击城上。应在城墙内侧墙角安炮,城上伪装木人,使敌人无法发现城中炮的位置。各炮在城头上设一观察员,随时纠正城中火炮的弹着点。这样,城中炮手虽然看不见目标,却能命中敌人。城中地幅宽长,可多设大炮,对攻城之敌形成炮石如雨般的攻势,这就反守为攻了。为对付攻到城下的敌人,陈规提出修筑重城重壕的方案。敌人如攻进老城,新城新壕又可形成障碍;并且我在城上居高临下以击敌,敌人进退困难,身处兵家所说的“死地”。敌人看见这样的城防设施,必不敢入,甚至不攻而自退。陈规指出,当敌人围城时,不宜把城门堵死,只留二三道门供人出入;反而应多开城门,只要发现攻城之敌有漏洞,就可派兵出击敌人。我方城门甚多,敌人在外设防之地也就多,昼夜备战,无法休息,自然不能长期攻围。
除守城思想外,陈规关于屯田备战的思想也值得注意。他在守德安时,曾就屯田事宜上奏条陈,主张把射手和民兵集结起来,分给田地令其耕种。在军士屯田的地带,一律选险要之处设立堡寨,敌人来犯则聚于堡中御之,无事时就抓紧耕种。射手平时分出一半以屯田。他还提出了鼓励民户屯田的具体措施。
陈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守城艺术。他成功地研制出长竹竿火枪,在世界科技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6 岳飞的抗金方略与治军思想
生平及其兵学论著
岳飞(1103~1142年)是南宋著名将领。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出身农家。少时勤奋好学,喜读兵书战策。力气极大,能挽300斤的强弓。向周同学射,能左右开弓。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应募从军,曾立军功。靖康元年(1126年),投康王赵构元帅府,抗金作战勇敢,斩将败敌,升秉义郎,隶东京留守宗泽,多立战功。高宗赵构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南)即位,他上书反对宋室南迁,被革职。旋投河北招抚使张所,用为中军统领。随都统制王彦北渡黄河,转战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曾败金军,擒金将,枪挑金黑风大王。建炎三年(1129年),随军南渡,任江淮宣抚使司右军统制。参加阻击金完颜宗弼军渡江,诸将皆溃,独其力战。后退屯蒋山(今南京紫金山),招集散兵,自成一军,转战抗金。四年,移屯宜兴(今属江苏),屡与金兵战。完颜宗弼军渡江北归,他率部截而击之,收复建康(今南京),升通、泰镇抚使。绍兴元年(1131年),隶江淮招讨使张俊,在江南大破李成等武装集团,招降张用,升神武右军副统制。二年,破曹成武装集团。三年,破彭友等农民军。四年,屡破金与伪齐军,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等失地。五年,破杨么农民军,升神武后军都统制。六年,进兵伪齐境,取长永(今河南洛宁西南)、卢氏(今属河南)。七年,升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屡请北伐,反对和议,皆遭拒绝。十年,金破坏和议,大举南侵,岳飞率军迎战完颜宗弼军,大破金军,收复河南大片失地。他遣梁兴渡河,联络河北义军,准备挥师渡河。高宗赵构与秦桧却向金乞和,诏令撤兵。刘锜、张俊、刘光世、杨沂中退回江南,岳飞也奉诏还武昌,所复之地尽失。十一年,岳飞等大将被召回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律被解除兵权,岳飞改住枢密副使。这年十月,被秦桧及其党羽诬陷下狱。十二月,秦桧密令杀害岳飞。名将韩世忠责问秦桧,秦桧谓其罪名为“莫须有”。金将闻岳飞死,举杯相贺。孝宗时平反冤狱,追谥武穆。宁宗时,追封鄂王。
岳飞从军统兵20年,与金军多次交锋,屡屡破敌。他收复襄阳等6郡,连破完颜宗弼的精骑,把金军赶到黄河北岸,令金军闻风丧胆。金军叹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史家称他“文武全器,仁智并施”,一代罕见。他一生戎马倥偬,但不忘抽暇研究兵法。据说他曾手校托名诸葛亮撰的《兵函玉镜》,又曾撰《易筋经义图说》。清人黄邦宁辑其文为《岳忠武王文集》,为研究其军事思想提供了方便。
抗金方略多,治军有宽严
岳飞制定战略方针考虑周密。绍兴十年迎战完颜宗弼大军,他审时度势,确立以下方略:兵分奇正,以部分兵力迂回侧击东京一带的金军,自己统领主力从正面攻敌,直向中原;联结北方义军袭击金军后方。这就是他以襄阳(今属湖北襄樊)为基地、联结河朔进图中原的战略。这个战略进退有据,并注意调动被金军隔开的河北抗金武装力量,部署全面有节。
岳飞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以小击大,以少击众。收复襄阳等6郡之战中,金与其所扶持的伪齐集兵号称30万,妄图夺回襄阳。面对强敌,岳飞派兵诱敌来攻,自己率军自侧翼迂回敌后,形成对敌的夹击之势,击退敌人,为大破敌军打开战局。郾城(今属河南)之战中,完颜宗弼以其精锐、重甲骑兵“铁浮图”排成一字阵,从正面攻向岳家军;又以号称“拐子马”的精骑迂回两翼,形成对岳家军的包抄之势。岳飞面对强敌果断作出安排,以骑兵稳住阵势,待“铁浮图”行至阵前,突令步兵持麻扎刀、提刀、大斧入阵,专砍敌马脚,使敌骑阵大乱;同时派出马军忽前忽左,突袭金“拐子马”,击破其两翼包抄之势。
岳家军英勇善战,岳飞善于治军是重要原因。他平时对将士严格要求,训练从实战出发,决不走过场。部队驻屯或行军中休整,他命令将士冲坡跳壕沟,一律身被重甲训练。对于将领,他要求具备“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行军驻扎,要求纪律严明。士兵有拿百姓一缕麻、一捆草的,立即斩首示众。岳家军夜宿于道路上,百姓如开门请进家歇息,没有人敢私自入内。其军队的口号是:“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从严治军的同时,他很注重抚慰将士。士卒有病,他曾亲自为之调药;诸将远戍,派其妻慰劳诸将家属;将校战死,他抚育他们留下的子女,还让自己的儿子娶死难将校的女儿为妻;凡朝廷有犒赏,分发给将士,自己不拿分毫。
岳飞精忠报国,坚持抗金,虽含冤而死,英名却永存天地之间。他的军事思想是宝贵的兵学财富,他治军强兵的宝贵经验对后世兵家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