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旧石器时代的人与文化

1 从猿到人

19世纪中叶以前,欧洲流行着上帝造人的说教:据17世纪英国厄谢尔大主教的年历,第一个人是在公元前4004年被上帝创造出来的,牛津大学副校长莱特富特牧师则进一步“精确”地说,具体时间是在10月23日上午9时。

100多年过去了,科学的发展早已粉碎了这一说教。古人类学以确凿的化石材料证明,人类的祖先是古猿。从猿进化到人,再由原始人类进化到现代人类,经历了500多万年的漫长岁月。根据分子生物学和古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人类的发展先后经历了5个大的阶段。

(1)南方古猿。已知最早的人科成员,生活于距今500万~100万年。一般认为可分为两个类型,即“纤细型”和“粗壮型”。主要特征有:头骨比黑猩猩的要长和高,但比现代人的要短和低,平均脑量接近500毫升;面部前突,臼齿很大,门齿和犬齿则较小,两足已能直立行走,可能已使用简单的工具;生存的区域基本上是非森林的各种生态环境。

已发现的化石代表了350多个个体,主要分布于南非和东非两大区域。在中国湖北建始县发现的几个牙齿,被认为是南方古猿类,更可能是直立人的牙齿。

(2)能人。直立人的祖先,生活于距今200万~150万年。化石主要发现于非洲的坦桑尼亚、肯尼亚和南非等地。脑量比南方古猿大,雄性为700~800毫升,雌性为500~600毫升;头后骨骼较似现代人,头骨颅内模的形态和沟回也与现代人近似,可能已有语言能力。后部牙齿仍很大。已能制造石器,在坦桑尼亚的奥杜韦发现了能人的石核、石片和石器等(被称作“奥杜韦文化”)。现在,能人已被作为最早的人属成员。中国目前还没有发现能人的化石。

(3)直立人。继能人之后人类发展的又一个阶段,生活于距今200万~20万年,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早期至中期,考古时期属旧石器时代早期。

直立人是荷兰人杜布哇最先于1890年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随后又发现于亚洲南部和中部、非洲东部和西北部以及欧洲西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较多,其中较重要的有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猿人,距今80万~65万年的陕西蓝田猿人,距今46万~23万年的北京猿人,距今19万~15万年的安徽和县猿人等。

直立人的头骨扁平,平均脑量800~1200毫升;眶上脊粗壮,可突出15毫米,颅底枕骨大孔的位置较靠前,后部牙齿变小;平均身高为160厘米,平均体重60公斤。我国的直立人在演化上已显示出一系列特征,如矢状脊、铲形门齿、阔鼻、扁平的面部、较垂直的鼻骨、上颌骨颧突与颧骨交接处形成显著的转折等,这些特征经由漫长的更新世一直延续到现代蒙古人种身上。

(4)早期智人。又称“远古智人”、“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4万年的更新世中期到晚期,考古时代属旧石器时代中期。迄今已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余个地点发现了早期智人的化石。中国发现早期智人化石的有辽宁金牛山人、陕西大荔人、贵州桐梓人、广东马坝人、山西许家窑人、安徽银山人、湖北长阳人和山西丁村人等。

与直立人相比,早期智人已具有许多较进步的特征:脑量增大,平均在1300毫升以上,颅穹增高,眉脊由一字形变为八字形,脑颅增厚,颞鳞变高,下颌关节盂变宽变浅,枕骨大脑窝与小脑窝的比例变小,面部骨骼变弱,突颌度减弱等。还有一些地区性特征,如朝向前方的颧骨额蝶突前外侧面、上颌骨颧突下缘及其根部的特殊形态、扁塌的鼻梁、接近水平的额鼻额颌缝、矢状脊、向后凹入的眉间区、铲形上门齿等。这些特征表明,从直立人到早期智人,中国的古人类是连续进化的。有些学者推测,在早期智人阶段,中国就可能已居住着与欧洲不同的人种。

(5)晚期智人。又称“现代智人”、“新人”。指4万年前至现在的人类,是人类发展的最后阶段,属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的化石几乎已遍布各大洲,中国境内就有36处,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北京山顶洞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贵州穿洞人、内蒙古河套人等。

与早期智人相比,晚期智人的前部牙齿和面部已缩小,眉脊减弱,颅高增大。地区不同的自然选择作用,使人类体质形态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种。

中国的晚期智人已具有黄色人种(蒙古人种)的大部分特征,如颧骨较大而向前突出,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鼻根点不低陷,梨状孔宽,鼻前棘小,犬齿窝不明显,齿槽突颌程度中等,有下颌圆枕,铲形上门齿等。这些特征显示出,中国的晚期智人和现代黄种人具有进化的连续性,存在着亲缘传承关系。现代的中国人,就是这些化石祖先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改变自身,而同时又吸收了某些外来基因发展而成的。

2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文化的童年,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从180万年前出现,延续到距今2万~1万年。我们的祖先在谋生的过程中,不断改造着自身,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今天看似简陋笨拙的石器,当时却是最伟大的发明;不熄的篝火、光洁的装饰品以及在死者身上抛撒的朱砂,都寄托着他们的追求。这些发明和创造是后来一切文明赖以生长的最原始、最深层的根。

(1)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黄河岸边的山西芮城县西侯度村后有一座名叫“人疙瘩”的小土山,1961年和1962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成批的动物化石,还有30余件石器、带有切割和刮削痕迹的鹿角、用火烧过的骨头等。这就是迄今所知我国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西侯度文化。经科学测定,距今约180万年。

一般地讲,距今180万~15万年的这一时期为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打制石器及加工石器的料坯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化内涵,石器是最主要的谋生工具。当时人已懂得选取多种石料制造石器,常用的石料有石英、石英岩、燧石、砂岩、水晶等40余种,多是就近(距遗址一般不超过5公里)取自河滩或岩脉中风化出来的石块。在100多万年的时间中,石器的制造和类型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并在后期形成了不同的技术传统和区域特点。

较早的西侯度文化,石器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大尖状器3个类型;其小型的漏斗状石核和有棱脊台面的石片,表明石器的制造工艺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距今46万~23万年的北京人文化,是早期旧石器时代中、后阶段的代表。北京人的石器工艺已比较成熟,能根据不同原料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加工方法,制造出不同类型的较进步的石器。多种类型的刮削器、尖状器、手斧、石球,尤其是同期文化所罕见的雕刻器和石锥,反映出北京人在制造石器上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不同技术风格的形成,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北方地区出现了大型石器传统和小型石器传统两种不同的风格。华南的大部分石器均由用锤击法打下的石片加工而成,形体较小,并以单面石器为主,多半具有两个以上的刃缘;石器类型主要是刮削器。

掌握了管理和控制火的技能,是这一时期人类最重要的成果之一。火可以驱除寒冷和黑暗,还能烤熟食物,使人类从此结束茹毛饮血的饮食方式。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各民族在自己的传说中,总是热情赞颂为人类带来这一福音的英雄人物,如燧人氏、普罗米修斯等。在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已有9处有用火的遗迹。在周口店北京人的洞穴中,保存的灰烬层厚达4~6米,中间还夹杂着一些烧裂的石块、烧焦的兽骨和烧过的朴树籽等。当时人可能主要引用自然火种并设法长久保存,所用的燃料以草本植物和灌木为主,还有乔木的枝叶、秸秆和动物的骨骼等。

漂泊不定、迁徙无常是早期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已经发现的100余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绝大多数都位于旷野中,石制品既少又粗糙。陕西蓝田公主岭的26件石制品,散处于水平距离40米、垂直距离12米的范围内,平均每20平方米才有一件标本。但也有一部分人群有了相对稳定的住处。洞穴遗址的文化内涵较丰富,石器类型多样,加工水平高,堆积较厚,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堆积厚达40余米。天然的洞穴既能为人类遮风蔽雨,也能御寒取暖,是原始人类最理想的住所。洞穴是人类最早的“家”。

(2)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旧石器时代中期约相当于晚更新世的早期,距今约15万~3.5万年。目前已在全国发现了30余处这一时期的遗存,较著名的有山西丁村人文化、陕西大荔人文化等。

这一时期的文化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打制石器时修理台面的技术比旧石器时代早期明显提高。新出现了用木棒或骨棒打片的技术。石器类型增多,功能进一步分化,主要器类有刮削器、砍砸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锥、石钻、石球等。大部分地方都以刮削器为主,但1976年在山西阳高许家窑发掘中发现的13650件石制品中却有石球1059件,除了丁村的石器体积较大外,其他地方的石器均以中小型为主。

这一时期的人类还广泛使用动物的骨头和角来制作工具,已经发现的器类有骨铲、骨三棱尖状器、骨刮削器和角工具等。这些骨器都是打制而成,形状不太规整。另外,用火遗迹也有较多发现,表明人类控制火的能力已进一步增强。

已经发现的30余个遗址只有不足20%是洞穴遗址,表明当时仍以漂泊不定的生活为主,只有少数人群利用天然洞穴过着相对稳定的日子。狩猎、采集是主要的谋生方式。许家窑等地数量惊人的石球,表明这些地方的人群拥有大量的打猎工具,并掌握了较高的狩猎技术。

(3)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呈现出相对繁荣的状态。这一时期的文化遗址已在中国普遍发现,其中较著名的有北京的山顶洞,内蒙古的萨拉乌苏,山西的朔县峙峪,河南的安阳小南海,宁夏的灵武水洞沟,山西的泌水下川,辽宁的海城小孤山,黑龙江的哈尔滨阎家岗,四川的汉源富林、铜梁张二塘,贵州的兴义猫猫洞等。

晚期石器工业更加进步,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技术传统,仅华北就有小石器工业、石叶工业和细石器工业的区别;华南地区文化的区域性也特别突出,有的学者已区分出了富林文化类型、铜梁文化类型、猫猫洞文化类型等。这些区域性文化的形成和分化,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存方式差异的反映,它们各有不同的传承渊源,并随着自身的发展而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群体。

华北地区的石器普遍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萨拉乌苏、峙峪、小南海等遗址的石器,一般长2~3厘米。细石器工业的形成,是这一时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典型的细石器以山西的下川、薛关和河北阳原的虎头梁为代表,其主要器类是用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产生的细石叶及典型的柱状、锥状、楔状等式样的细石核,还有用这些石叶、石核制造的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箭头、琢背石刀等。磨制和钻孔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石器的制造过程中,但只处于萌芽状态,未得到普及。

骨、角器已相当发达。在骨器的制造中,已采用了锯、切、削、磨、钻孔等多项技术,并制作出相当精美的骨针、鱼叉、骨矛、骨锥、骨刀和角铲等。尤其是骨针,其细小的孔眼、圆滑的针身,与后世的针几乎没太大区别。针的出现是一项重大的发明,意味着人类已会缝制衣服。缝衣蔽体,御寒保暖,增强了人类生存的能力,也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渔猎仍是主要的谋生方式之一,鱼类已成为当时人的重要食物之一。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发现的具有倒刺的骨鱼叉,表明当时人类已掌握了较高的捕鱼技术。不同的人群往往以某一种或几种食草动物为主要打猎对象,出现了打猎“专业化”的倾向。在内蒙古萨拉乌苏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中,以羚羊最多;山西峙峪遗址的兽骨则主要是野马或野驴的。有些学者称萨拉乌苏的居民为“猎羊人”,而将峙峪的人群称为“猎马人”。

灰烬、炭屑、烧骨等在这一时期考古中被普遍发现。在萨拉乌苏和峙峪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烧透的兽骨,表明当时人类可能已将兽骨作为一种燃料。在山顶洞上部长14米、宽8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两层灰烬,内有工具,表明这一时期的人类已普遍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技术,而且很有可能已会人工取火。

谋生技能的改进,使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将活动的主要区域转移到了河谷和湖边地带。山洞或岩厦不再是人类唯一的居所,他们已会构筑临时营地,有的已能建造简陋的房屋。在哈尔滨市郊的阎家岗遗址,发现两个相距40米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猎人的篝火或临时营地,其中一个是用200多块兽骨垒成的椭圆形围圈,围圈内还留有炭屑。在湖北江陵鸡公山遗址,发现了距今四五万年前的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如用砾石围成的5个圆圈等。这些发现表明,平原地带已成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

美的观念和灵魂观念的形成,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化的又一巨大进步,表现在文化遗存中,就是装饰品和墓葬的出现。在北京的山顶洞和辽宁海城的小孤山遗址,都发现了数量较多的装饰品。山顶洞的装饰品种类丰富,有穿孔小石珠、穿孔小砾石、穿孔海蚶壳、穿孔鲩鱼眼上骨、穿孔兽牙和刻沟骨管等。数量最多的是用锐利的尖状器从齿根两面对挖而成的穿孔兽牙,由于长期佩带,有些兽牙的孔道已磨得很光滑。在山顶洞的下室,发现了3个完整的人头骨和一部分躯干骨,在尸骨的周围撒有赤铁矿粉,并摆放着各种类型的装饰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墓葬。据分析,赤铁矿粉象征着鲜血,也具有驱邪镇妖的作用,山顶洞人相信红色可以安抚死者的灵魂,使他们平安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中。

3 中国的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距今约1.4万年,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其地质时代已进入全新世。主要特征是:渔猎采集仍是人类经济生活的主要内容;工具主要是打制石器,其中尤以细石器最为盛行,仅有少量的磨制石器。

在陕西大荔沙苑发现了数量较多的细石器,有船底形、楔形、圆锥形石核,小型的刮削器,压制精致的石镞、尖状器以及石叶等。类似的细石器在河南许昌灵井和山东的沂沭流域和汶泗流域也都有发现,表明黄河流域的中石器时代文化是以典型的细石器为主要特征的。华南地区则表现出以穿孔石器和磨刃石器为特征的另一种文化形态,相当一部分人群仍住在洞穴中,过着渔猎采集生活。这些现象使得后来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一开始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