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难

    【原文】

    五十八难曰伤寒有几其脉有变不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风之脉[1]浮而滑[1]濡而弱湿温之脉阳浮而弱阴小而急伤寒之脉阴阳俱盛而紧涩热病之脉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

    伤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热之病候之如何也

    皮寒热者皮不可近席毛发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热**皮肤[2]唇舌槁无汗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本槁痛[3]。

    【提要】

    本难论外感病的分类及其脉象、汗法与下法的正确应用,并讨论了皮、肌、骨三个病理阶段寒热病的临床表现。

    【注释】

    [1]阴、阳:指尺寸而言,下同。

    [2]皮肤:《灵枢·寒热病》篇做“肌”,可据改。

    [3]骨寒热……齿本槁痛:徐大椿注:“骨受邪则病最深,故一身之中,无所安也。肾主骨,又主液,齿为骨之余,故骨病则肾液泄而汗,齿枯槁而痛也。”

    【白话解】

    五十八问:伤寒病有几种?它们的脉象有什么不同吗?

    答:伤寒病有五种,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它们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中风的脉象,寸部浮而滑,尺部细软而弱;湿温的脉象,寸部浮而软,尺部细小而急;伤寒的脉象,寸部、尺部都紧涩而有力;热病的脉象,寸部、尺部都浮,浮取兼滑象,沉取呈散涩象;温病的脉象,因病邪流散在各经,不能预知哪经的病变,必须临证审察病情,找出病变所在,然后在出现病变的脏腑经脉上诊取脉象。

    治疗伤寒病,有的使用发汗法,病人汗出而愈,若使用泻下法就会死亡;有的使用发汗法,病人汗出反致死亡,采用泻下法却能治愈,这是什么道理呢?

    答:病人外伤寒邪,寒为阴邪,遏抑卫表阳气,所谓阳虚阴盛,此时用发汗法,使腠理开发,卫阳布达,寒邪从表而散,故病痊愈;若使用泻下法,寒邪不散,反伤正气,可致死亡。若寒邪化热,热邪内结,阴津受灼,所谓阳盛阴虚,此时泻下结热,便可保全阴津,即下之而愈;若反用发汗法,热结不去,徒伤阴津,病进而死。

    对于恶寒发热的病证,怎样诊查分析?

    病在皮表的寒热证,皮肤灼热不能贴近凉席,毛发焦枯,鼻中干燥,无汗;病在肌肉的寒热证,肌肉疼痛,唇干舌燥,无汗;病在骨的寒热证,自觉全身没有安适之处,汗出如水注不止,齿根干枯而疼痛。

    【按语】

    本难阐述了外感病的分类、脉象和基本治法,在中医外感病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①关于外感病分类:《素问·热病》“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提出热病是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统称这一概念。本难进一步讨论了外感病的分类,并明确了伤寒广义和狭义概念。广义伤寒是各种外感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病之一,与中风同为张仲景《伤寒论》所主要论述的内容;热病、温病和湿温,则由明清医家发挥,形成系统的温病学说。②关于外感病脉象:本难论述了五种外感病的基本脉象,对于外感病辨证论治方法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如本难所述中风、伤寒脉象,为汉代张仲景《伤寒论》所引用,作为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基本脉象,是风寒外感病初期的辨脉纲领。谈到温病没有一定脉象,其意是说温病发病的范围很广,病因、病位也很复杂, 所以脉象比较复杂,如风温脉浮数,春温脉大数等,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分析。③关于外感病汗、下法的应用宜忌:汗、下法的应用宜忌是伤寒病治疗中的原则问题。本难提出阴寒之邪伤于表则宜汗忌下,阳热之邪盛于里则宜下忌汗,为《伤寒论》制定汗、下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奠定了基础。④关于皮、肌、骨三个病理阶段的寒热病:本难主要讨论发热、恶寒类疾病由浅入深的不同病理阶段,对分析外感与内伤发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