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九难

    【原文】

    七十九难曰经言迎而夺之[1],安而无虚随而济之[2],安**得无实虚之与实若得若失[3];实之与虚若有若无[4]。**谓也

    迎而夺之者泻其子也随而济之者补其母也假令心**泻手心主俞是谓迎而夺之者也补手心主井是谓随而济之**者也所谓实之与虚者牢濡之意也气来实牢者为得濡虚者**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提要】

    本难讨论针刺迎随与子母补泻法的结合运用,指出了针刺补泻手法中不同的针感。

    【注释】

    [1]迎而夺之:迎,即逆。夺,泻法。指迎逆经气而泻的一种针刺泻法。

    [2]随而济之:随,即顺。济,援助,增益。指顺随经气而助益的一种针刺补法。

    [3]虚之与实,若得若失:本句指虚证用补法后,患者感觉正气充实,精神饱满,若有所得;实证用泻法后,邪退症减,身体轻松,若有所失。

    [4]实之与虚,若有若无:本句指虚证经针刺治疗后,指下有紧牢充实感为得补;实证针刺治疗后,指下有疏松空虚感为得泻。

    【白话解】

    七十九问:医经上说,逆着经气流注方向而实施的泻法,怎么会不使邪气由盛转衰?顺着经气流注方向而实施的补法,又怎么可不使正气由弱转强呢?针刺虚证和实证时,医生持针的指下有空虚和盛实不同的感觉。虚证用补法后,医生指下必然有种充实感;实证用泻法后,医生指下必然有种空虚感。这些应该怎样解释?

    答:逆着经气流注方向而实施的泻法,就是泻其子穴;顺着经气流注方向而实施的补法,就是补其母穴。例如治疗心病,用针泻手厥阴心包经的俞穴大陵,就是逆其经气而泻的方法;用针补手厥阴心包经的井穴中冲,就是顺其经气而补的方法。至于实证和虚证经过针刺补泻后的得失,是与针刺前指下感觉比较而言。补虚后指下感觉由空虚变为坚紧为得气,是正气变旺的征象;泻实后指下感觉由盛实便为软弱空虚为失邪,是邪气已衰的征象。这就是医经所说的“有所得”、“有所失”的意思。